知道《局部》这档节目是因为高晓松在《晓松奇谈 - 清明上河图》提到了千里江山图 继而提到了这档节目。夜里2点我点开视频 以为听着一个老头在小黑屋谈画有助于入眠 却最终以连看了三集 实在睁不开眼而恋恋不舍地爬上床休息。
看了三集的感受是 他不是真的在说美术 而是美育 意在启发看节目的人。
最近在看陈丹青的《局部》,网络视频,共16集,目前第一季。
不好说这是个什么类型的节目,脱口秀似乎也不确切,作为“秀”,他的表达方式显然有差异;叫文化讲座又没那么系统和正式,漫谈式的格局,又总是从一个话题展开到另一个话题。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好定义的非类型化节目,却意外地具备了很大的吸引力。
对于公众人物,不论了解多少,我们通常总会有自己一个或直观或理性的认知,但对陈丹青,我心中却一直怀有一种不确定感,因此也无法有自己的评判。他的社会知名度与其说来自作品,不如说更多来自他的公共行为,比如早年间尽人皆知的辞职风波,而一以贯之的老愤青做派更简直可以说是他的招牌了。
我在美院上学的时候他还在校,在东三环那个著名美术院校小小的原址里,你时常会邂逅一个穿黑色立领学生装的人迎面而来,圆眼镜后面一双愤世嫉俗目不斜视的牛眼,步伐总象是去赶着干一件什么要紧事似的,此人就是陈丹青。从他身旁经过,你能感觉到一小股煞气和焦虑,这是属于他的气场。
画作见过几幅,在校内外各种大小展览上,没什么特别的印象
当然是因为仰慕当代画师陈丹青,才触碰到《看理想》这个自媒体系列。我想我会看完3个单元的节目的,因为我喜欢自媒体。数年前我还是一个沉湎游戏动漫的小子,互联网打开我的感知视界后,我以为互联网是我的知识的启蒙,而做自媒体节目的大佬则是我内心的恩师们。哪怕他们并不知道每个躲在屏幕后面的小子们,以何种领悟何种感觉在看他们的节目。但我想他们是认真的,在每个细节的表现自己的渊博以博取观众的点击,这是一个用讯息交换资源的双赢的时代,我由衷的从中感到收获的快乐。
《局部》,估计是取“绘画的局部中蕴藏着无数的细节”之意,是陈丹青的一档评述绘画(也包括其他雕塑等艺术)的节目。虽用了“浅”字,但来“谈”这个节目我还是诚惶诚恐的。我并没有很强的艺术鉴赏力,对于绘画雕塑的专业知识也知之甚少,即使看完全集,我也无法装模作样地对艺术侃侃而谈。我只是觉得,这实在是一档有趣得紧又为我打开全新世界大门的节目。对于我这样的艺术门外汉,能如此舒适恣意地听一个丰富而有意思的人谈绘画艺术和人文历史,也不困乏也不费力,心里还涌满新奇和激动,真是少有而美好的体验。
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绘画也是非常广阔的一个领域。所以从“局部”来谈,而不是全然灌输,这可能也代表了陈丹青的一种教育理念。集与集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除了陈老可能觉得没说完再补充着说一期,每一集都好像是由突然的灵感而来,讲一个人,讲一种态度,讲一种观念,或是讲绘画价值的演变。陈丹青真是个顶顶有意思的人,有深厚的才识,有绘画等经验,对艺术、历史和政治有敏锐的感觉,思考得多也敢说,好像有一股倔劲
早期作品:元气淋漓,直觉与感受力,可贵的无知;流民图与格尔尼卡;梵高初期作品的“憨”;卢浮宫及对面的奥赛美术馆、《夏日》;未完成的画–印象派–谁养艺术家–没有人订梵高的画,是他自己想画,这一讲逻辑好清晰;可以不画完,也可以永远画不完,装裱意味着死亡;梵高过后,每个画家开始种太阳;工笔画与人文画,士大夫不用卖画,所以画的是自我感受;女性画家更能画出女性裸体的身体美,而非带有欲望的眼光;民国女性有种独特的美,自由中带有大家闺秀的气息;散点透视在文艺复兴前的画有体现
古代的艺术都是高端服务业,绘画是任务,作为订单被委托给艺术家,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印象派开始,画家才逐渐self employ,难说哪种对绘画艺术更好,但当艺术家开始为自己作画时,出现了更多种可能性。
陈丹青对于艺术的观点略“激进”,我不知道用这个词合不合适,但他的确认为现代中国培养艺术家的这种体系毫无生机,他甚至毫不留情地批判所有现在艺考生的画。
陈丹青还有很多艺术家都认为,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技术不断迭代,艺术是毫无进展的,正如他认为中国艺术最棒的是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
局部 第一季:让人沉浸的脱口秀片 到底是剽窃还是陈丹青的代笔?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