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马勒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百看不厌。
路易马勒虽然在五十年代末斩露头角,但似乎与新浪潮走得不太近,他游离在群体之外,一方面他是超前的,另一方面他又显得有点保守,毕竟他新浪潮的那些干将们大上几岁,而更成熟地遵循既有的体制。然而,即使他对传统偏见不深,却总是不时地让人惊诧于他的推陈出新,他少了点新浪潮生猛的原则性,但他的每次转变都会引起轰动。《地下铁的莎姬》就是这样一部一石击起千层浪的炫技作品。
这部电影里的技巧成分相当具有革命性,用马勒自己的话说,是一部“玩电影语言”的作品,纪实性的拍摄方式,镜头对准一个乡村小女孩眼中的巴黎,不胶着于城市的特质,而是在人物与事情的错乱关系上大费周章,制造出一个无逻辑无主旨的生活境地,片头在车站等人的先生一通牢骚嘲弄法国人不洗澡的习惯,紧接着一个老套的喜剧桥段,把影片的情绪打断,到处充斥着这样漫无目的的跳跃,玻璃橱窗外映照下的警察行动突然变成屏幕上的背景画面,突如其来的超现实主义,空间、时间的跳跃性连接,看似杂乱无章,却容纳了导演十分巧妙的精心构思
扎齐来到巴黎要坐地铁,却因为正在罢工而被关闭;地铁罢工结束的时候,扎齐却要离开巴黎了——从关闭开始,到离开结束,打打闹闹,哭哭笑笑,出逃和寻找,追逐和迷失,最后从未坐过地铁的扎齐回答妈妈在巴黎的最大收获时说:“我长大了一些。”
这电影有很多寓意,没看懂的人会觉得很差,我就是那个没看懂的人。
路易马勒调教小演员的确很有一套,三番四次让小演员出演充满禁忌的题材和充满争议的角色,从满嘴脏话的《扎齐在地铁里》到跟母亲乱伦的《好奇心》再到摘下威尼斯金狮大奖的《再见,孩子们》,他在法国电影史上堪称此类(描写孩童)作品的祖师爷。
回到《扎齐在地铁里》,这部改编自超现实主义作家的“幻想”作品,在今天看来,所有的虚构情节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出处,就连剧中角色们谈论“未来”的事件,都已在当下得以实现,真可谓出人意料般的超前思维。
明眼人看得出,导演无非是借这个口没遮拦的小女孩,一针见血地揭露成年人的丑陋虚伪,以及现实世界的混乱秩序。然而,导演处理的手法却教人看得眼花缭乱,趣味盎然,幽默感十足。主要归功于色彩的调配和剪辑的技术。当中有许多段落都让我印象深刻:猫和鼠一般的追逐、巴黎铁塔观光,以及最后那场让人捧腹的“动乱”。我不知道是否原著小说里描写如此,但很多段落散发出惊异的想象力,开头车站等待的场面让我想起《天使爱美丽》,小孩和男人的追逐场面让我想到《祖与占》《断了气》等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378.html]
扎齐来到巴黎要坐地铁,却因为正在罢工而被关闭;地铁罢工结束的时候,扎齐却要离开巴黎了——从关闭开始,到离开结束,打打闹闹,哭哭笑笑,出逃和寻找,追逐和迷失,最后从未坐过地铁的扎齐回答妈妈在巴黎的最大收获时说:“我长大了一些。”
一个孩子,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孩子,在巴黎这个城市会看见什么,会遭遇谁?一定是那个成人世界,但是当扎齐面对成人世界的时候
电影和原书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原书中,出租车司机和他的女朋友最后回家了,没有参加剧终的斗殴,而电影则完全不同。
所以先从这本书开始——这本书虽然题目是扎姬,但实际上几乎可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主角。我同意其他评论,说这本书从扎姬的眼中,道出了成人世界的颓废、混乱和荒诞。但是,我觉得也不完全是这样。出租车司机和他的女朋友(酒店服务员)就是例外,抱歉上个月看的,记不起他俩的名字了。
在本书当中,结尾最后一幕的斗殴之前,出租车司机和他的女朋友已经带着初婚的喜悦开车回家了,把其他一帮人留在了那个将要发生斗殴的酒店。在我眼中,出租车司机和他的女朋友,这两个人是作者展示的成人世界中不可多得的亮点,这两个人的小世界当中,没有其他人那种颓废和混乱(女服务员和司机的小幸福很温暖)。我觉得这正是作者最后刻意安排他俩远离那场斗殴闹剧的原因——但是很奇怪,在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扎齐坐地铁》当中,出租车司机和女朋友也留下来参与了斗殴。这是与原书很不相同的地方,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可能曲解了本书作者的原意;当然
“扎齐坐地铁”出租车司机和她的女朋友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3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