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的默片之一,虽然是默片,但看的时候却不觉得沉闷,而且是在1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感到了小津电影中少有的诙谐幽默和童真。这个2兄弟的童年生活总让人想起小时候,看到有些镜头也会会心一笑,童年的打架,赌气,逃学,天真,狡黠……也有童年的认真,观察,思考,从某一角度折射出了成人世界的平庸,无奈,虚伪等。
2012年1月1日看的,新年第一片!也是第一次看默片。完全不像之前想象的会很无聊,只是一般无聊。。。看玩笑的,事实上除了前一刻钟的铺陈之外后面的喜剧感是很强的,也有导演的思索在里面,看完让人会心一笑。
很搞笑的发现一个细节,日本人晾衣服和上海这面好像,也是把衣服串在一根棍子里。不知道谁学谁的。
黑白片的光影真的迷人,而默片也让人突然觉得一个电影里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废话。
小津安二郎的第一部作品,拍摄于1932年,默片。
同期的中国电影我还看过《银汉双星》和《一剪梅》,这两部是1931年作品。
小津的第一部作品,就充满了童趣和可爱。以儿童眼光看世界的电影,最难拍出儿童的趣味和心理,常见的败笔是用大人的龌龊和脏心眼子去想去代替儿童的真善美,比如张元糟践过的王朔的《看上去很美》。
小津很轻松的就做到了信达雅多合一,小盆友间的团结友谊打架掏鸟小游戏作假家长签名……无不让人捧腹;儿子和爸爸之间的对话,为什么你不是最强的?为什么你要给同学的爸爸打工?为什么你要巴结他爸爸?又发人深省……
好就一个字。
我出生了,但……..
我出生了,但是偶然的必然
我出生了,但童年是好还是坏呢
我出生了,但成长得快还是慢呢
许多的沉默了,许多的话语了,窝在小津宁静﹑自信的臂弯,听听同一主题的变奏曲。
陷进泥泞道路的车轮是本片的第一幕,细细回味,同父亲所言人的一生都在挣扎,与自己的困惑争斗相呼应。大人的世界如此,孩童的世界差别也不大。
小津把我们带进了为巴结老板而从城市中心举家搬迁至京东郊外的经理的普通四口之家,母亲和两个孩子得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学习生活,而男主人是一家之主,充分表现了日本的男权至上思想。
而这个男人在家庭小团体内的至高无上,则是由他呵欠连天的工作和扮丑讨笑的谄媚换取的,刻画出日本社会经济体制男性地位的割裂。
大男人的平行角度,是另一群成长中的小男人,在小津的戏中,淋漓诙谐﹑幽默地表现出童年的天真﹑纯洁甚至狡黠。影片中,生吃鸟蛋的孩子王,能使得其它孩子信服他的神力,点谁谁就得倒下,不亚于我国神奇的气功大师,众弟子在她的神力下作禽兽状四散倒下,况且这还是她偷人家的经书,点自己的穴道
小津的影片,结尾我总是最喜欢。
这部也不例外。
当两个小兄弟和爸爸在铁路闸口碰到爸爸的上司时,
主动让还在羞愧中的爸爸去向太郎的爸爸问安,
然后问太郎谁的爸爸厉害。
当太郎屈服于他们平时的淫威违心承认他们的爸爸厉害时,
小兄弟主动承认太郎的爸爸厉害。
然后他们继续对太郎施咒语,让他躺下,
又故意不叫他起来。
温顺的太郎自己爬起来,小伙伴和好如初。
这世界本来就是这样,
你拳头比我硬,我拆九连环可以战胜你;
我拳头比你硬,要去你家看电影也得用鸟蛋交换。
成人世界里通行的标准是货币和武力,
孩童的世界里通行的是武力和鸟蛋,
货币要靠工作和关系赢得,
鸟蛋也要靠爬树和交换攫取,
本质并没有不同。
小孩子因为父亲对比自己弱小者的父亲点头哈腰而伤了自尊,
父亲辛苦营造的伟岸形象崩溃在"他只会对我们逞威风"的指责里。
然后,当小孩长大了就会明白,
用点头哈腰交换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因为也只是交换而已。
上司需要点头哈腰者的肯定,一如点头哈腰者需要货币的支援,
大家各取所需而已。
伟大的作品永远都不会过时,相反,给不少现代的作品提供了思路和原型。
《我长大了 但》(它的英文名字为《I was born but》)是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一部默片喜剧。1932年在日本公映。这部电影听名字就很有童趣,但又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忧伤。让我想到了绘本的名字——《当世界还小的时候》。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名字就忍不住去联想它的故事:我长大了,但人生艰难,还是另一种故事?
电影从两个小男孩随父母搬到郊外之后渐渐展开,记录了他们兄弟二人开始被当地的孩子帮排斥,之后融入这个群体
《我出生了,但……》对抗,然后是文明的希望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30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