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过小说。也还没看过1981年的版本,但是猜想那一版一定比这个浓缩到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忠实原著。八点开始,到片尾字幕放完灯光大亮,我一看表:十点半。两个半小时刚刚好。
散场了我发现大部分观众都是银发老年人。某个老爷爷和老奶奶说:a very raw adaptation, is it? 一个年轻面孔和另一个说:he's excellent! 我也不知这个 他 指的是谁。
的确。复杂性被削减了。IMDB上有人大骂说原本multi-layered的人物和故事被搞得如此单一和廉价 - 廉价到成了Charles一人的bisexual love story。
当然还不至于像这位观众骂得这样廉价。的确 - Charles和Sebastian有一吻。在Brideshead优美的石柱下面,他们在一杯接一杯的品酒,夕阳很美,他们开怀的笑,突然,他吻了他。 个人觉得依然是动人的。
不敢说宗教意味被削减了多少,也不敢说Charles和Sebastian,Charles和Julia的关系/情感被廉价的扭曲了多少。我没有发言权,这要等到我看了Evelyn Waugh的原著再说。但是就没有看过这个故事的innocent film goer来说,这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值得一看
为了小本,为了不列颠。
我没读过原著,但也能感觉到本片高度浓缩的情节造成的仓促草率感。铺述不足,衔接生硬,转折突兀,但是抛开这些缺点,割裂开每一个片段看,还是会被打动。
Sebastian的美像最高的一个音符旋绕在水晶玻璃上一样脆弱,柔软卷发和明澈的眼,像猫一样慵懒而骄傲,难以抵挡直击心脏。Charlie,除了长的有点像铁叔外,总体流于中庸。女主Julia平心而论并不难看,只是在小本纤细身板的衬托下显得虎背熊腰,个人还是比较欣赏她后来黑色卷发的造型。
刚才说了,本片的画面美的无可挑剔。最喜欢Charlie和Sebastian在Brideshead度过夏天的一段,推轮椅打闹,浴缸边下棋,在冰冷的喷泉池里戏水,在夕阳下的露台上品酒,真是一种优雅的挥金如土,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梦里花落知多少。
逝去的日子有多甜,现实就有多冷。Charlie在威尼斯和Julia坠入爱河,Sebastian彻底陷入自我毁灭中,用酒精浇灌痛苦,厌世情绪爆发。最后他逃离了阴暗湿冷的伦敦来到摩洛哥,在南亚的阳光和树影中了此一生。
然而才子佳人在阶级和宗教的差异牵绊下
查理斯既然是反对宗教束缚的,他是无宗教信仰的,那么最后为什么去教堂的时候其行为似乎天主教徒?一开始他所说的悔恨又是悔恨什么?谁能帮忙理清楚宗教对茱莉亚、她哥哥、她老爸和查理斯的影响?查理斯到最后信教了吗?
《故园风雨后》无限回味的爱情片 some manuscripts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5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