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历来相信北美影评,1942影评如下:
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原著小说,讲述在1942年河南大旱灾的背景下,主角一家在难民大潮中失散最终又重聚的《一九四二》(Back to 1942)媒体综评41分,烂番茄方面新鲜度只有40%,4人投出新鲜番茄,6人砸出烂番茄,风评一般。
“一个凄惨苍凉的历史故事,好在《1942》并没有表现的太做作”,“说实话,在如此精良制作和演员卖力表演的烘托下,影片的情感共鸣却如此贫瘠实在是令人惊异。对那些没有历史亲身体验的观众来说(话说已经是80年前的往事,有亲身体验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吧),这部影片已经变成了一个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累人跋涉”,“在个人痛苦(表演渲染而非整体感觉)、政治延展和商业博弈间摇摆不定,还不如选取一个主题切入口进行发挥,这部影片展示的更多是其预算而不是内心”,“在一副宏伟的画卷上描绘发生在河南的灾荒,冯小刚不可避免地被迫牺牲自己的个性,转而将注意力放在个体角色之上,以期能够将观众带入这个重要的历史片段”,“导演冯小刚成功捕获了大批难民潮中的史诗片段
在《一九四二》上映之后我看之前,我看了陆川导演的《王的盛宴》。除了各中部分镜头能让我想起现代性对人的烘干,多数情节都令人昏沉欲睡。特别是沙溢冒出:“其实,还有一个人。”的时候,我几乎就能感觉到编剧躺在床上边看《史记》,边昏沉欲睡的时刻,突然出现了一道传说中的光···
出了《王的盛宴》的放映厅,尚未被庭外的冷风吹醒的我,模糊之间看到了一九四二的展板。那展板中央,不是主演的剧照,而是一面大大的“第一战区第五巡回法庭”的锦旗。而所有演员的影像都沿着旗帜的两旁展开,在电影院昏暗的灯光下,显得非常渺小。
虽然对于民国的法律制度不甚了解,但依稀记得民国法律非是以陪审团为核心的海洋法系,在常态下也不会存在巡回法庭这样的机构;我同样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是,巡回法庭出现于诺曼底贵族征服之后不久的英国,是国王扩展国家权力的一种软性的手段:在那些国法不行的国土,所谓象征着理性与秩序的法庭成为维护和扩展。
但在那个流民横行的土地之上,一个巡回法庭意味着什么?显然,那是国家最虚弱又最生硬的存在···
回去之后
和电影没什么关系。只是说姥姥的一九四二的。所以,不是影评。抱歉占了个格子发在了这里。
姥姥是当年跟随家人从河南逃荒逃到山西的。结果到了山西发现也活不下去.其父母决定死也要死在在河南,于是又往回走。还没走出山西,就支不住了。姥姥和姥姥的妹妹先后被送了人。其后便是几十年的亲情分割。文章是母亲四年前写的。看到《1942》上映,决定发出来。这是真实历史中的一个片段,来源于姥姥的回忆。无关电影。
姐妹情深 六十五年的牵挂
2008年4 月19日,农历戊子年三月十四。
早已和父母计划好了,这天要去建宁寻找失散多年的姨妈———我母亲的亲妹妹。说是寻找,其实已有一个不太确定的目标,由于天气预报说有雨,且天气也一直阴沉,因此就没有出发。吃完午饭稍作休息后,看没下起雨来,母亲已是急不可奈,因为为了这一天,她已足足等了六十五年,于是我们一行七人就出发了。但没想到,车还没开出母亲住的家属区,天空中就下起了小雨,冥冥之中,似乎老天爷也想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母亲年事已高
诗经十五国风,八个在河南,篇幅最多的是《郑风》,郑国就在如今郑州附近,河南中心地带。孔子以“郑诗二十一篇,说妇人者十九矣,故郑声淫也”。其他国风也有妇人事,比如《秦风·小戎》,说的是女子思念出征的丈夫,但《郑风》多半是未婚女子谈恋爱的过程。这就不一样了,在孔子看来,女子敢这么大胆求偶,甚至弄到失态,那还了得,就是淫。卫国在河南东部,不仅有诗歌,音乐也很发达,而且描绘的多半是贵族爱情故事。孔夫子向来是讲次序的,离经叛道的事儿,下里巴人们做做也就罢了,贵族应该四平八稳,行君子之德彰国家大义,像农妇村汉一样沉溺于情事,忒不稳重,所以有“卫郑之声淫”。
现在中国人看到淫字,基本上立刻想到分子水平,如果不是DNA水平的话。其实这词儿本来不属于动物生理学的范畴。淫通霪,是竟日不停的雨水,引申义为缓慢而持久的浸润,感情上的缠绵悱恻。若用于比附人的生活态度,即为浪漫。《纵横四海》里发哥对红姑说:你要浪漫,我给你浪漫!旁边不过是个游泳池,人造的浪漫还是不够有吸引力,所以红姑没嫁他。真正的浪漫是要有条件的
《一九四二》中的纵贯线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5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