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的你结交的朋友现在还联系着吗?联系的频率如何?你们的共同话题多么?一段关系的维系是要经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的,比如小时候的搬迁,成绩差异去了不同的学校,大学的天南海北,虽然如此,但也可能会出现毕业后都回到了原来的家乡,曾经断掉的联络又维系起来了,但这时可能也会面临彼此发展的不同,彼此之间的物理距离近了,但是可能内心的距离更远了。这部影片就是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一段友谊由于家庭之间的经济利益原因而消逝的故事。
导演是艾拉·萨克斯,有说他是美国的是枝裕和,仔细想想
1.这场Q&A是英国某城市的一个Queer cinema活动,而这个活动本身就是受Little Men的导演Ira Sachs在纽约办的Queer/Art/Film影响(在纽约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所以导演才会欣然同意过来做Q&A,他说是“Sister Festival" (笑)
2. 看到有评论说这部电影有小津的感觉, 其实导演确实一开始就是从小津的电影受启发的。他提到两部《我出生了,但……》和《早安》,里面都是有小孩子和大人闹矛盾、抗议这类情节,于是他才有电影最早的框架。后来再加上关于Gentrification的情节。
3.说到这里就要一定说一下两位小演员【演的都很棒啊!】首先是演Jacob的Theo Taplitz,导演说自从Little Men拍完后,Theo就自己编,导,演了四部短片,在各种电影节上展映。他会把他的短片发给导演Ira Sachs看,像是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然后Ira就会说”You can do better than this!"之类的(笑) 然后演Tony的Michael Barbieri拍这部时候是第一次演戏。他电影里的口音就是自己的,选中他以后导演还特地为他改了一点剧本设定。然后演完这部后,Michael真的考进了LaGuardia
我觉得Tony是个gay,看了Q&A没想到是真的,看片的时候一直在YY一个gay男孩爱上了自己异性恋朋友的悲剧。看到父母们不算激烈的撕逼,一直想告诉那两个男孩一声。没想到最后Jacob会轻易地原谅父母,或许他本身性格就是温柔体贴的,如果是我,估计会很久不和父母说话。不过两人最后逐渐生疏倒是预料到了,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遇到新的人,建立新的关系,然后和很多以前的朋友渐行渐远,伤感但这也许就是人生。
只有内向孤僻的人才知道有个知心朋友有多重要,有多少好友曾经相约一起考同一所学校,可大部分都是渐行渐远。
托尼的妈妈真是个谈判高手,气场十足,一开始约谈先推脱忙,正式谈判还未等对方开口,就先打感情牌,你有钱帮我应该,即使你说生活不够如意那也跟我没关系。一直都站在道德制高点,以不变应万变。她也并未无耻,只是生活无奈,最后的痛哭多少都会引起观众同情。在某些国家,亲兄弟都要明算账的,感情自然比不过一直合同。7.5分。
《小大人》火爆!事情是这样的,事情总是这样的。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2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