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心灵之窗”还是“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眼睛都像海报里一样在凝视深渊。内卷表象探讨之下是对十年的反思文学式叙述,金属也有疲惫断裂时、马列主义老太太像是文革某人具象的幽魂在游荡…其实还有更大的联想空间,从裴多菲的“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的攀援上升”瞬间想到我无法评价的《小城之春》,费穆的凛光似乎望到20年后李天济的《今天我休息》和40年后的这部人生之秋,病灶作为人体废墟之符号
电影和原作小说虽然都创作于八十年代,但放在如今,也仍然不失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无论什么时代,对于已婚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而言,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都是最大的难题。
片中只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长点到了刚刚过去的十年浩劫,这使得作品远超大约同期的伤痕文学单纯对“极左迫害”的控诉的情绪渲泻。
然而正面虽然只一笔带过,却从侧面反应了不少那个时代的“特色”:
比如“马列主义老太太”的灵魂三问:她是副主任吗? 是主治医师吗?是党员吗?
都不是,为什么?
谌荣就是凭借着小说 人到中年 而一举确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地位,电影的编剧就是她自己,很好的诠释了原著,应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动,既然是矛盾文学奖的作品,一定有其优秀之处
对于80年代的电影,当然不能够以目前的审美眼光来评判
但是有一点,我很有感触
就是我们如果拥有像陆文婷这样的医生不是越多越好么
他们当时是要被打到的知识分子,他们用行动维护了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尊严
但是现在呢,早产儿被当做死婴,天哪!现在那些人到中年的人,你们还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该好好想自己!
现在,越来越喜欢豆瓣,趁此机会,把以前看的电影一一总结一下。
《人到中年》,在刚刚放映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少年,自己的父母正值中年,属于压力很大的知识分子,所以对电影中描述的都感同身受。在那个时代,经历过浩劫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很低的回报很高的家庭负担下,加班加点,无条件的付出。父母的辛苦我都看到眼里,所以,在看这部电影时,达式常和潘虹饰演的男女主人公的境遇,让我落泪。
人,只有到了中年,才真正理解了,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一个女人困境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