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了十年,迟了十年才在2013年被遗落的冬日夜晚,坐在我收拾过的隔壁房间的地上,看了这部2003年就买的《布拉格之恋》。或者叫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如果没记错,书是大学时就买的,也一直没看完……
就像那些特别好吃的,会有一种舍不得吃的心态。我藏了好多碟和书,都觉得要在一种自己的状态很好的时候看的,结果就藏过了头,结果就是这种十年都过去了。比如《布拉格之恋》。
所以,如果早十年看,它对我会更有影响。就像我在意识最初开始建立的时候,我遇上的是《情迷六月花》,以至于,我至今暗藏的人生梦想,仍旧是做一个June那样的女人。或者,她才是我想要的自己。虽然,我知道永远无法真正放肆。而我的第一个英文名,就是June。
我曾把这张碟带在旅途中,想要在巴黎与郁雯一起看,因为当时知道自己已经要去布拉格。但最终,我们没有看成,却在里昂的夜晚,交换了一个秘密。而《布拉格之恋》的一些取景,也是在里昂。后来想,那就在布拉格看《布拉格之恋》吧,但也没看成。
当时拿到碟,就被上面一句话吸引,大概的意思是:托马斯有过很多女人
与其说喜欢这部电影,不如说是因为喜欢这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
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怎样喜欢,只是个人的经历和它所引发的“责任的重量”的概念有了很好的碰撞,于是有所感悟。
第一次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岁左右,把它读成了一本情色小说,以为是在讨论爱情观;20多年后再读,发现自己之前的解读太肤浅了,它虽然写了爱情,但本质上是一个哲学思考,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每个人都想要摆脱的束缚羁绊,是否真的毫无价值?前几天读了卡利耶尔的《乌托邦年代》,又补看了他搬上银幕的这部《布拉格之恋》,又有了新的收获。
《乌托邦年代》让我更理解了那个时代,分别发生在西方的花儿运动和东欧的布拉格之春,他们之间的细微联系,和相互影响
死亡,可以如此美丽——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edph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当一双
波西米亚的灵魂,
驾着那辆班驳的
农用卡车,
消失在密林小路间
茫茫雨雾中
的时候,
我的耳傍,也恰好正飘着春夜的细雨。
我的鼻子仿佛嗅到了什么,那密林间雨水洗刷过的清新空气,那树、那泥土的味道,那避开了阳光的窥探、微冷的一片空间。心头似乎飘过了什么,那个波西米亚男人,轻盈的灵魂,随风起舞,向世人展示着,如此自由不羁的生命,就在驶向死亡的那一瞬,会超越太阳,将世界点亮,让死亡,也变得如此美丽。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如此动人,除了用 美丽 ,这个简单而显见的字眼来形容外,我不忍动用其他巧妙的着数,再将其多加描述。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死亡之一,它如此清新,如此轻盈,如鸿毛,如细丝,不带丝毫的悲壮与遗憾,甚至,让人超越了对死恐惧,让人神谜。
这是什么的力量?——这只是生命本身的力量。当苏维埃的铁蹄踏向波西米亚土地的时候,面对高压政治,有的人选择逃亡,有的人选择反抗,更多人则选择了合作
一个轻松的年轻医生,挑逗的眼神,暧昧的笑容,直白的话语,简单的两性关系,紧闭的心扉,也许这就是布拉格之恋吧。不过如果故事写到这里就太没有意思了。
乡村中的年轻酒吧侍女,被他深深吸引了,一个人跑到了布拉格,他第一次发现自己居然和她睡在了一起,用他的话说就是共眠了,这是爱情?他不知道,最后把一本《安娜·卡列妮娜》放在她的掌中,自己偷偷的溜走,对他而言,昨夜不过是一场晚宴,和平时的吃饭没有什么不同寻常,所有一切都基于双方自愿,他不觉得欠任何人什么,女人对他是玩具。然而从窗帘中透露出的特蕾莎的半张脸,知道他错了。
为了帮助特蕾莎,托马斯居然向萨宾娜寻求帮助,这让萨宾娜不能忍受了,不过萨宾娜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对她而言,真的就是“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对此很洒脱和前卫,或许她也爱托马斯或许她也想过要过正常稳定的生活,但是她都没有让这些想法阻挠过她的自由。这也许就是一种轻,但是对特蕾莎而言,生活是沉重的,托马斯就是她的全部,不能仅仅有他的爱情而已。嫉妒,焦虑,让她陷入了困境。
《布拉格之恋》是米兰·昆德拉的著名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的,一部很难看得特别透的电影。
马尔克斯说过,一流的小说不能改编成电影,三流的小说最适合改成电影,这话有它的道理。他说的意思,指的是一流的小说背后要表达的意思和想法很多,作者的想法会非常丰富,不是特别适合影像把它再现和重现。但是,这部电影已经算改编得比较好的了,这部小说本身就有很强的电影性。
当代的作家都特别善于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和写作,而昆德拉是受到当代各种艺术影响的一个作家,受到各种流派影响还是挺多的
布拉格之恋:life is light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