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自己成为谁?
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的魔性,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候,某个地点,希望可以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过一种长久以来艳羡不已的生活。所以我们在雷普利的身上看见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恶;而这种恶,源自人性;因其人性的本质,我们才会产生怜悯。没有人会不觉得雷普利是可怜的,终生活在自己的谎言里,在自我和一个被自己杀死的角色里来回穿梭,没有朋友,被噩梦缠绕,没有家。明戈拉放大了这种人性造成的苦果,他不必在影片结尾给雷普利任何的惩罚,因为每个人都看到了他所受到的惩罚。明戈拉对剧本的把握能力,已经臻于某个境界。该片还充分展现了导演明格拉的伯乐天才,他启用该片四位主演时,他们均为无名小卒,但不久后他们都已如日中天。
对普雷利而言最残酷的惩罚是杀死自己心爱的人,杀死迪奇时我们看到了他的无助,手上沾满爱人的鲜血,爱比死更痛。他紧紧抱住迪奇渐冷的身躯,唯一一次,最后一次,就这样漂浮在湛蓝的地中海。没有人会记得他的爱,为了掩盖狄克的死
第一个看出的主题,阶级。开头是富二代和做题家之争,做题家往往拘谨,古板,一丝不苟,很羡慕富二代的自由,随性,以及什么都在掌控之内的自信。普通人试错的成本太高,就连完成富裕最初始的原始积累,都很难完成,而富二代不一样,想学什么学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因为不管怎样他都有回到正规的退路,甚至还会被夸,叫迷途知返浪子回头。而普通人,尝试过富二代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之后,很容易产生自己的努力无意义的虚无感,再也回不到安稳充实的生活,从而堕落,以至跌入深渊
《天才里普利先生》电影剧本
编剧:安东尼·明奇勒
编译:戴行钺
〔编译者按〕:举凡系列侦探小说或犯罪片,反面角色每集/片更换一个,而正面主角则是贯串系列片始终的,如此安排是为了晓喻世人:恶有恶报,邪不压正。这种因果报应的格局,长期以来,几乎已成惯例。但是美国女作家帕特里莎·海斯密斯以汤姆·里普利为主角的始创于1955年的系列小说却是例外。里普利是个聪明绝顶的“帅哥”,然而坏得不可救药,为了维系他那不道德的生活方式,机关算尽;他作恶多端却逍遥法外。
本片以系列小说的第一集《天才里普利先生》为蓝本,演泽了男主角冒名富豪之子,不惜谋害对方,取而代之,周旋于上流社会。他的最终结局:物质上颇有“斩获”,精神上却处于孤独的深渊。该小说1960年曾被改编成电影(《紫色正午》),由阿兰·德隆主演。1999年又由《英国病人》的编导安东尼·明奇勒再次改编成电影并亲自执导。本片荣获2000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提名。
1999年版的电影由马特·戴蒙主演。戴蒙曾主演《好人威尔·亨汀》,并因该片荣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1998年)
多年前我还算不上一个资深的影迷时就看过这部片子,看之前无疑是被什么所谓“悬疑”和“高智商”电影的噱头所吸引,当时的我不认识谁是Matt Damon,不认识谁是Jude Law,也不认识凯特女王和最水影后,更不知道导演是那个英年早逝的、早就拍出集大成之作《英国病人》的安东尼-明格拉,于是糊里糊涂的就没感觉的看完了。
多年后,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又拿出来重新看,才发现原先那个年轻的自己根本就没看懂。是的,他是爱他的,你不见在浴池里他提出共浴的要求?你不见他趁着他睡着的时候轻轻的闻他身上的气息?你不见当他有新朋友时他纠结的话语和表情?你不见他看见他在船舱里行男女之事时心中的翻涌?你不见他在他的房间里穿上他的衣服时的忘情与满足?你不见他被拒绝后的疯狂与绝望?你不见他们最后一场对手戏,他将他拥入怀中,阴阳相隔却感天动地,深蓝的海水环绕中那个由下而上的长镜头,凄美,剩下的他一个人,身上只有他渐渐淡去的余温,剩下的日子里,他变成了一个可恨的天才,他被解放了,但也结束了。他是爱他的,无论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最终Ripley还是将自己关进了那个充满黑暗与罪恶的地下室,虽然他深知Peter爱他甚至可以包容他的罪恶。
不乏精彩却令人难过又压抑的电影。
看到有评论说MattDamon一脸蠢样却来演“天才”实在是没有代入感,我觉得正是因为Matt不是天才脸,才符合TomRipley这个穷苦被欲望腐蚀的角色吧。
天才脸太容易令人信服了,比如《逍遥法外》中小李饰演的Frank,但Ripley是完全不同于天才的角色,他急切的爱着Dickie急切的想要过Dickie那样的生活。
他用自己善于模仿和伪装的天性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换来了无穷无尽的噩梦与自我厌恶。
而除了模仿与伪装,他什么也没有,他是个穷困潦倒的小伙子,做着好几份工作,只有在音乐厅关门之后才能摸摸自己喜欢的钢琴。这样的角色,要是长着一张天才脸,就太过突兀了。
MattDamon的长相很有特点,在我看来他不算帅,确实有些“蠢”,当然比不上TomHanks的阿甘“蠢”。
跑偏了。
Ripley精明,细心甚至有些敏感。他可以很快成为Dickie推心置腹的好友,也正是因为他的性格特性
《天才瑞普利》前后看了两遍,两次完全不同的观感。
这之间看了五季《绝命毒师》。
第一次看是在去年八月,那并不是一次愉快的观影经历,一方面纠结于剧情悬疑部分的漏洞(意大利警察那么蠢?),另一方面对裘德洛过早丧命非常不满(那么帅死那么早?)。
也不知道为什么,接下来的几个月看完了《绝命毒师》,而在之后的某一天,当我还停留在老白和他的冰毒世界里,就在这某一天的某个时候,脑子里突然又爬出《天才瑞普利》这部片子。
于是我看了第二遍。非常奇怪的是,我对片子的代入感竟比看第一遍时强了不止一个层次。剧情上所有的漏洞,统统都被自动过滤掉(意大利警察蠢得合情合理;裘凸早死活该),我对瑞普利的代入感,就如同看《绝命毒师》时对老白的代入感一般。
瑞普利和老白的心理变化线太过相似:
最终他们都变成了坏人。
变成坏人是因为,他们撒过太多谎。多到离谱,用一个谎去补另一个谎,根本停不下来。
而最初,他们开始撒谎的原因非常简单:虚荣心,对于瑞普利来说,只是一件普林斯顿大学的外套;对老白来说
“天才瑞普利”1999年度佳片,灵魂是欲望的救赎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