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这次看的又是哈代……《无名的裘德》,结局雪地里茕茕孑立的裘德的身影让我想起了这首《半死桐》。
别人家的悲剧用编的,搭了舞台、请了戏子,敲锣打鼓,堆砌许许多多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桥段演出来给人看。
哈代的悲剧简直是用血泪哭成的,字字句句都剜在人的心尖上,那声音响彻肺腑,叫人悚惧的共鸣感让自己几乎忍不住要惊呼他写的莫不是自己的前世今生?
他所有的悲剧似不再有戏剧性,或者说,在其他小说家那里称作“戏剧性”,到了哈代这里就成了‘宿命论’。他写的悲剧无一不是水到渠成,就连惊愕质疑的反问都不给机会。
他悲观消极,他悲天悯人,又愤世嫉俗,个人爱他大过雨果,雨果的文章里太多矫揉造作与废话连篇,哈代的小说只给人感觉无尽的坦诚和穿透人生的真实与质问。
看过哈代之后方才知晓,风花雪月的生离死别凄楚断肠那还不算悲剧,真正的悲剧不仅仅在相爱的两人的天各一方,而是在分手时的哀莫大于心死,而在于灵魂的幻灭,美梦的幻灭,希望的幻灭,未来人生的统统幻灭
(芷宁写于2008年7月14日)
改编自托马斯·哈代著作的影视作品,总能让人产生再次细品原著精华的欲望,如《马斯特桥市长》,几周前,电影频道于深夜原声影院重播了拍摄于12年前的英国影片《无名的裘德(Jude)》(有的中文译名居然将其译为《绝恋》,真害人昏厥),此次的午夜重温令那种渴望重读的感觉再次袭来,即便看过多遍,也难抑再读一次的冲动,而且每次品到的滋味都有那么点不同,也难以说清究竟哪一次最得真谛。
因为片长问题,而原著又是一部时间跨度较长的作品,故而在改编时明显略掉了很多内容,叙述重点也有了稍许的差别和偏移,比如删掉了一些有关裘德学术理想的段落,不过这些删节无伤影片的整体效果,反而增强了观影的流畅感和充沛感。总的来说,该片叙事清晰,架构直观,氛围悲悯,表演细腻,以致于人物脉络和境况心态都被描摹拿捏得合情合理且严丝合缝,整个观影过程虽比阅读原著来的轻松,但演员们精湛而到位的表演,哈代笔下裘德命运的起伏兜转,以及彼时英伦风貌的原味再现,都让观者内心深处沉痛而酸楚了起来。
跟孩子讲话要非常小心
孩子对事情和言语很敏感
但是经常会对事情做出错误的解释。
这部电影最让人揪心的是,大裘德两口子欢欢喜喜回家,一开门却发现三个孩子都死了
大儿子杀死了两个妹妹,再上吊自杀。
原因是继母因为一再被人拒绝租房,小裘德问为什么,继母没有直接回答是因为自己和爱人没有结婚证,而是婉转的说:我们人太多,房子太小。
小裘德以为自己被人嫌弃,对未来绝望,作出了傻事。
前不久,一个十岁的女孩因为作文没有写好,被批评,跳楼自杀。
一个孩子,缺乏生活经历,缺乏社会阅历
如果裘德当年看了《阿甘正传》的话,估计结局会好点,他们的大儿子“太懂事”了,以至于残忍的把弟弟妹妹都杀了,自己也上吊了,真惨。
我看的电影结局和书中的结局不一样,很奇怪。
上面说表兄妹不能结婚? 英国女王和其丈夫就是表兄妹,难道那个时候英国贵族和平民的婚姻是有严格区别的?
绝恋:1996,只为纯粹的爱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4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