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丝有些疯癫 不能忍受孤独 所以当她与杨结婚后 所有的爱都给予了杨 就难以离开他
当杨受伤住院 贝丝很受打击 为了让她尽快振作起来 杨说听啪啪啪的故事能让自己好些 把爱当做全部的贝丝自然照做了 无论朋友 亲人 教堂 路旁的小孩如何嫌弃 鄙视 侮辱她 她都不曾动摇帮助杨的信念 她早已把爱当做自己的信仰 而当她得知自己再也见不到杨时 她的爱无法实现 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了意义 因而牺牲 正如医生说的 她的死因是她太善良 善良到不是为自己而活 而是为爱 为杨而活
Bessie & Jan,教堂里昏暗的灯光,男人们的黑衣,迟到的新郎,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这将是一场不被祝福的奇情。
疯狂降临在爱情里,生命都变得苍白。除了在一起的欢愉,所有的现实都被忘记了。寒冷的苏格兰北方,纯得如婴儿般的姑娘,来自海上油田的异教徒——高大的金发男人。
摄影机的视角是摇晃的、好奇的,仿佛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在观察这个世界。
“If you know how much I love you, you might get upset.”人们都说Bessie很脆弱,她需要时时被人呵护在掌心。当婚姻缔结以后,Jan就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生命的全部。他知道。可他不知道她会为他牺牲一切,哪怕是生命也无所谓。只有上帝,祂在注视着我们,怜悯我们为爱所犯的罪。
女主贝丝看上去就不太正常,因为她很纯粹,也很偏执。她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经常自言自语,还模仿神的声音与自己对话,惟妙惟肖。
—— What's your talent? —— I can believe. 是的,她的能相信,敢相信,就是一种天赋。
最终,杨重新站立,她却没有亲眼见证奇迹。
在这个保守压抑的小镇,迂腐的神职人员和德高望重的乡绅们掌握着话语权。
电影呈现的是那些冷漠的人心,那些狭隘的观念,和那些不起眼的小恶。所有这些生活中暗藏的杀机,都在静静地推动这个令人遗憾的结局
疯癫的神经质的自我牺牲的女主角真的是太吸引人,非常符合我审美的一种类型片,但是结尾真的毁了一大半。
可能这是我自己的喜好吧。为什么最终要用上帝显灵解释一切,甚至还给具象了。显得太low。
如果是处在一种不知道女主角是疯了还是真的一切都是神迹的状态里,留下的让人琢磨的空间就更多了,整个故事的悲剧性也会更凸显。相反,如果将一切事情都落脚到上帝的存在这件事上,就变成了廉价的宗教救赎片,而与角色的悲剧一点关系都没有。
是信念还是疯癫,有时候是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导演你又何必非要去回答?最好的导演提出问题,而不做回答。
硬生生加上这样的结尾,涂上一层虚假的金光闪闪的暖色,整个片子主旨就只剩下悲苦的人坚持信仰、再傻再不可思议的事都做了、终于感动上帝获得了好的结果,WTF,简直一点责任心都没有。所以说如果我男人被砸成植物人我没有像疯子一样偏执地去求上帝大发慈悲就是我做得还不够??这样的行为明明是可悲的,到结尾居然是被颂扬和鼓励的?要说是这种信念救了她男人,不如说这种信念毁了她自己
无论是破浪,还是黑暗中的舞者,或是忧郁症,或反基督者…。拉斯冯提尔以独特方式成为世界影坛不可忽视的大师。他的电影很少有正常人,偏执狂,抑郁症,性瘾者,变态杀人犯…没特么几个正常人。可以说冯导乐此不疲地发掘着边缘化人物素材。他的片并不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故事就是狗屁,而是为了描绘一个人,描绘一个人的状态,故事是对人物和人物状态的一种必要补充。大师不一定是拿出一本教科书告诉你如何拍片,而是现身说法告诉你片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拍的很牛逼,冯提尔就是后者
2008-01-21
凌晨5:40看《破浪》,最后一秒泪才滚落下来,砸伤了眼眶
我想再说一次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喜欢拉斯·冯·特里尔的片子
我会怨恨他让良善的人太过于弱小,再让她背负弱小的生命不可能承受的硬度
我会怨恨他似乎与生俱来残酷的天赋,怨恨他有能力把这样的天赋均匀施展到每个画面上
我会怨恨他不假思索地用他的悲悯从容不迫地杀死一个不能反抗的生命
这个狂热的宗教疯子,他的故事里始终有座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天堂,苦难的唯一终结
拥有信仰的人们能暂时逃遁绝望,然而唯有死亡才是绝望的休止
他为什么总是让一个竭尽全力去爱的人毁灭,才能让那个被歇斯底里爱着的人重生
生命的硬度在无望的挣扎之后以毁灭的姿态再生
这是拉斯给的奇迹,我闭上眼睛承认因为爱情比死亡更坚强
破浪:刚看第一遍,粗浅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