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感化院》,于是顺势找了一批所谓问题少年的影片。事实上,在我的世界里,问题少年从来都不存在。
这部影片值得切入的点很多,地域、宗教、教育等等,但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还是教育这一方面。
有一个理论名之“标签理论”,大概是说坐拥权势的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类属贴上负面的标签,以将这类人和另一类人予以区别,加以规制。我们通常听到的“问题少年” 在某种程度上便是被有权力的父母、师长或是权贵人士对这些有越轨行为、不良嗜好的孩子贴上的标签。通常认为,标签化不是一个结果,它往往是一个过程,被贴上标签的人从此身上背负着标签之下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期待”表现标签之下所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被贴上标签的人会顺势破罐子破摔,心想与其已经是这类人了,那就继续”坏“下去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里,所常见的对于被贴上标签的“问题少年”的规制方法就是再教育,在中国叫少管所,别的国家或者地区叫做感化院、再教育,总之,表达的都是将这些越轨行为的问题少年区别化对待
“飞不起来的童年”2014佳片有约,Conducta (Behavior)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