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为一部叹息人生境遇与遗憾的文艺片被各种自私正确的价值观炮轰而无奈。艺术本身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冒犯,艺术家本身就容易有不被人理解的气质,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它被误解也像是情有可原了。但我还是想说,如果哪一天文艺中不再出现这些元素,估计人的思想的空间也不剩多少了。
人喜欢当上帝,但在各类文艺作品中,这种视角的本意是让人对作品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然而,思考没有了,只在自己与世界相同的价值观里画圈,去审视、批判
这应该是今年Tribeca Film Festival最打动我的一部。
也甚至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近百部法语片中我最喜爱的一部!
影片在最揪心感人的地方,戛然而止了。伴随着女主角背靠着墙,滑落的泪水;男主角孤寂一人坐在台阶上。。。影片结束。
之前看似天马行空不按牌理的非线性多角度时空跳跃的叙事线,不过是导演顺应着人生就是如此恣意凌乱有时不受人为控制的率性而为!
可亲爱的M.S导,我真爱透了你那非科班流水线的拍摄手法,蕴含的诙谐幽默细节,对爱情、艺术、人生的品悟。还有电影时而明快、时而暗黑;一会儿是时代文化历史感氛围浓厚,一会又变到了肤浅、夸张、庸俗的美国式的夸张快餐缩影(看到那一段他们刻意为之的美式口音,笑喷了!XDDD)
影片从片头的影像开始就给人一种美好的Fairy tale意境,男主角带着顽皮可爱的小儿子去寻找新的提琴那一篇章以及他拜师学艺的部分,连空气的流动、道具的设置都颇具魔法的感觉,非常的灵动·雅致。
到最后 当我被这段终于在结构上拼凑完整的凄美爱情勾起了眼泪,接着就暴露在影院亮起的灯光下。= 后来Q&A中
在我看来,梅子鸡之味没有惊世骇俗的大制作,却是值得一看的有趣电影。尤其是接受了太多好莱坞大片洗礼后,看看文艺片更会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好莱坞的逻辑是塑造英雄,把凡人的人生英雄化、戏剧化、励志化,突出人的成长与价值,弘扬相应的普世价值观,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理想滤镜。而本片则更像是现代主义风格下对人生的反讽,但比起英雄主义却更能揭露平凡人生中的种种抉择与权衡。
何为人生?艺术创作vs物质生活
关于艺术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是性选择说:艺术就像孔雀的尾羽一样
一个关于痴人的故事。
第一天:女儿的阻止
第二天:云雨之欢让他暂时忘却了痛苦
第三天:无聊侵袭了他,死后的他能留下些什么?使他想起了苏格拉底(皮囊虽消亡,但思想却是永恒的。)
第四天:妻子做了梅子鸡,回忆了与她相识结婚的过程。婚后的各种矛盾,直至妻子打碎自己的琴,说出:“我永远都不会原凉你
与伊兰娜的邂逅让他音乐有了亮色。
第五天:虚弱的他感到 死亡的来临。回
忆了母亲去世前的样子。
第六天:死神,亚兹拉尔,(插入了奥舒尔的故事),对于死亡的畏惧
第七天:回归音乐
片名叫做《梅子鸡之味》,乍一看让人以为是一部治愈美食片,点开之后才发现自己仿佛被欺骗了感情——根本和美食沾不上边啊喂!
导演和编剧均为玛嘉·莎塔琵和文森特·帕兰德,二人的代表作还有《我在伊朗长大》,包揽了奥斯卡、戛纳大大小小的奖项和提名。主创团队如此优良的基础,保证了《梅子鸡之味》优秀的质量。
影片营造出来的氛围颇为浪漫复古,唯美的画面无一不显示着法国的优雅风情。运用颠倒式蒙太奇来叙述音乐家的一生,不仅做到了首尾呼应,更是将彼时的明快欢乐与此时的阴沉消极形成鲜明对比
故事依旧发生在伊朗
这是看导演玛嘉·莎塔琵的第二部作品
之前的《我在伊朗长大》是动画作品
而这部真人作品却带着动画版的幻想
漫画式的叙事风格
色调真是直戳我心
每个布景都可以看出花了很多心思
一个艺术家在妻子砸坏了自己琴后选择自杀
八天之内对之前生活的回顾和生命的思考
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继续存在的形态
他爱的和娶的并不是一个人
却还有可爱的女儿和儿子
最后故事闪回了年轻时期的爱情
那也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
情已逝,琴亦死
故事虽不如前一部
但是这种真人+动画的尝试也很好看
特别是中间一段纯动画以为又看到了《我在》
最后一段回忆的闪回令人动容
说回来
是一部从海报到场景都很美的电影
带着伊朗特有的神秘气息
让你相信那里真的存在魔法
梅子鸡之味:荡气回肠!生命是呼吸,亦是叹息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