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理由的剧情,没理由的发展,莫名奇妙的侦破!不知道如何让大家接受这样的一部影片,有悬疑没推理,而且没道理!如此而已!看不看无所谓啦!
原来彭顺同学的作品在豆瓣的评价相当一致……
从影片开头对“彭顺”名号的特写,就预感到这是一个作者风格异常明显的作品,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确实是一部让导演拍得很high,让郭富城演得很high的电影。
说实话,最初我一直以为郭富城饰演的主角就是人格分裂的罪犯……
所以一直各种纠结他怎么“破案”
总之,银幕上的人们都演出一副沉浸于电影气氛的感觉
但是观众反而在关键的点(铺垫了很久很久,要解开谜底的时候)忍不住笑,
完全没有导演所期望的效果。
本来想给个差评的,鉴于没有看过C+侦探
也许看了,连贯的系列会带来加分
加上演员们都演得那么“用力”
所以给个两星吧。
影片的前半段或许还尚可,设置了点小笑料,悬念铺垫得也够足。但其实作为一部侦探片,要做到这一点是很简单的,关键得看接下来你是不是能自圆其说。可惜,这部b+好像没能做到这点。
事实上影片自从郭富城在公园长椅上推理那场戏开始便失去了张力。推理有点莫名其妙,虽然套了个人格分裂的噱头,却根本没有用好。甚至我怀疑编剧对人格分裂的理解自己都没自信,大段大段地描述郭富城内心的心理活动,到找到凶手了又没有向观众还原案件细节的意思。如果说杀了贩毒姐姐是凶手分裂出了自己童年那个人格还说得通的话,那么另外三起谋杀案呢?谋杀男人是分裂成了姐姐?谋杀妓女是分裂成了当年强奸姐姐的男人?这似乎怎么也说不通吧,人格分裂症患者也不是生活中随便找个谁就能分裂出来的。姐姐变妈妈了就一下能分裂出那么多人了?推理电影最大的乐趣如果成为了单单找出凶手是谁,是很幼稚的。重要的是要告诉观众案件的动机细节推理过程。B++似乎是本末倒置了。这点上随便弄本日本十几年前的本格推理小说就能甩掉这片几条马路了。
或许是因为彭师兄弟的名字,B+侦探给足了我无限的向往和期待,虽然我不怎么喜欢郭富城这一型的老男人,但是龚蓓苾的参与让我兴奋不已。《京港爱情线》对我的影响就像TVB的港剧一样,任何一个桥段都牢记于心,而龚蓓苾的那股气质更是在我心中秒杀了90%的所谓气质女星。
说起彭氏兄弟,那出《见鬼》简直给我的中学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恐怖色彩,直到大学,当每天回宿舍要坐电梯的日子,我依然对电梯充满了恐惧感。数年后再次回顾,虽然已经熟悉每一个情节和悬念,但是每一次回顾以后,还是会小小的被惊悚几天才能平复。这就是我心里的彭氏兄弟。
可惜,龚蓓苾已经不是十年前的那个姑娘,哪怕眼神依旧,也都不再是当时的那个她,彭氏兄弟也是这样。前一阵的《童眼》已经让人不小地绝望了一阵,彭氏兄弟,你们到底怎么了?
言归正传,但凡在泰国的电影,要么小清新,要么惊悚不已。B+侦探属于后者,却好像少了点儿什么。也许是我的期望太高,但是这样的剧情安排人物对白,都让人心欠欠的,说不出的感觉,就像饿了很久以后,突然厌食的感觉。
老套
其实本人一直比较偏好看影片中带有“乱伦”此剧情的电影,很出色的是《B+》里面就拥有,这是我比较惊喜的地方。
好了,进入主题,在看到电影一半的时候就感觉整部电影开始靠谱起来了。但是又感觉这个时候隐隐不安起来,因为感觉那个张力和尺度很明显电影的编剧已经掌握不住了。
不知道一开始如此大费周章的去渲染的那些杀人凶手很残暴又那么具有反侦察的能力是为什么。还一度地将观众的视线误导到“凶手是某警员”的线索上去,很明显大部分观众的智商还是出乎导演的意料的。除非是太没有是非观念的人,不然怎么会无知到那个地步呢?在这一点上很明显导演是非常矛盾的,他一边希望我们以为凶手是某警员,他又在电影还在中间位置的时候就暴露出小孩有“人格分裂”的迹象,那位无辜的17岁就当上“毒贩首领”的姐姐更是死的蹊跷,在大清早公园晨练的人和菜市场人相当的公园就被杀害了。其实很更蹊跷的是杀害那个说话很大声的姐姐的人到底是长大后的林林还是小时候的林林呢?好吧,可能是我太计较了,这些我们都当做是我神经太敏感,不去计较了
“B+侦探”变身神经病前的预备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