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金陵十三钗》之前,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是一部典型的张艺谋作品,其创作模式延续了第五代的制作传统,讲述个体在大环境中的痛苦和选择。由于不善编剧,所以张艺谋挑选了严歌苓的著作,而一个好的改编剧本是成功的基石;张艺谋向来擅长发掘新人,所以推出了饰演玉墨的倪妮,眼光不凡;此外,每一个重要的当代导演都有自己处理视觉画面的一套手法,张艺谋的独特就在于摄影和色彩,这点在影片中有突出表现。就像把《金陵十三钗》交给姜文或陈凯歌来拍,那必然是另外一副模样:黑色或者更加宏大。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倒是不难看,很快就看到了结尾。
整体节奏也算不错,徐徐推进略有起伏,多少有些平铺直叙的枯燥也能忍受。
坦白地说,这是一部演员表演挽救了整个剧本的电影。因为对原著做了一些修改,导致人物出现硬伤。
如果不是佟大为、贝尔、倪妮这三人倾尽全力的表演,影片将会完全失控。
佟大为扮演的这个李长官是全片人物刻画最成功,人物性格也最为丰满的角色,而佟大为用一种近乎不演之演的内敛表演方式,准确的将这个人物面对大局已定无力回天,却仍要进行种种努力的态度,很完美的表现出来,让人信服。
贝尔和倪妮本身演得都极好,问题在于这两个角色的自身问题。
原著小说中并没有贝尔这个假冒神父的角色,当然我们都知道张艺谋的用意是让这个假神父完全自我救赎来达成西方社会比较认可的情景设定。然而难道不是只有真的神父才能理直气壮保护女学生,才能拒绝妓女与士兵们进入教堂,才懂得利用国际法来与日本人进行周旋,才能够用宗教的安宁来坚定自己的内心,来保护身边的弱势群体。换成假神父之后,以上的这些全部崩溃
我始终认为,所有文艺形式当中,文学是门槛最低、最个人、最能走极端和自由驰骋的形式,而电影则是最妥协的产物,最难做个性化的尝试。一部电影能做到独树一帜(one of a kind)的境界,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的,而在中国的电影创作体制之下,这无疑很难,不仅制度决定剧本和成品的面貌,而且高考体制下出来的电影人本身,也充满了各种应试和回答客观题式的思维定势。《金陵十三钗》就是这样一部中国电影体制高考加奥斯卡高考的应试作品。
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多到已经让观众快呕吐的地步,《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南京!》,要试验一个妓女与纯情少女孰轻孰重的伦理片,一个战争下人性扭曲与珍存的文艺片,大可不必老拿南京说事,之所以走不出来,无非是这个题材拍起来对内更安全,对外更能引起关注罢了。
从商业片上来说,《拯救大兵瑞恩》式的前奏,《集结号》已经学了一次,也可以再学一次;《生死狙击》和《兵临城下》的神枪手,也可以继续复制;以旗袍为符号的东方式性感,《花样年华》已经兜售了一次
【金陵十三钗】原谅张艺谋吧,他尽力了,也不过如此。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