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很简单,但详细描述了两位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两位主人公都是在战乱背景下成长的,射杀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
主人公A是射杀者,青少年时期的他愿意做一切去获得进入舞厅的资格以及萨米的认可。于是他开枪了,三枪。在一直执着于对着墙踢球的主人公B面前,射死了他的正在看电视的哥哥。他们对视了,但是A没有杀B。然后呢?A因为他的射杀成功进入舞厅喝起了酒,像个大人一样。而B却承担了哥哥死去的原因。他因为没能阻止而成为了“杀人凶手”,承受着来自妈妈的指责和冷漠,整整三十三年
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痛苦,也许那痛苦会伴随你一生,也许只是在你的心中停留一段时间,当苦痛来临谁都无法自拔,也许时间会冲淡一切,那淡淡的哀伤是否会伴随着我们,不要让那苦痛占却你的记忆,每当你醒来眼前的景象应该被你可爱的家人充满,而不是仇恨和痛苦,忘掉记忆中的痛苦,那也许需要一个超越……
《天堂五分钟》影评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
这是一个叙述关于救赎的故事!
1975年,北爱尔兰在北爱尔兰自愿军针对罗马天主教平民的暴力骚乱中饱受着苦难和创伤。当时年仅17岁的小阿里斯泰尔在暴力气氛的感染下也不由得加入了北爱尔兰自愿军,并且在一次针对罗马天主教平民的暴力活动中当着年幼的乔•格里芬的面残忍地杀掉了乔的哥哥。随着骚乱的平息,阿里斯泰尔被判处十二年有期徒刑,而亲眼目睹哥哥被杀害的乔却始终生活在母亲的责难和愧疚之下。三十多年之后,一家电视台同时邀请长大成人的阿里斯泰尔和乔•格里芬出席一次节目录制,试图通过访谈的形式不仅还原事件真相,同时也希望两人和解。但是面对弑兄凶手,一直备受心灵折磨的乔一心想要复仇,阿里斯泰尔也一直活在杀人的痛苦之中,两个同样备受煎熬的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就是故事的主线。
1.论选择的重要性
你的选择造就了如今的你。
当政治的导向是以暴力为主的时候,处在大环境影响下的孩童是最容易被蛊惑的一个群体,他们极力的追求自我的价值,想要做点什么来证实自身的存在意义
说实话,此片能拿Sundance电影节的奖,原因只因两个:一是大牌Liam竟然来演电视电影,大大的提升此片知名度及关注度;二是因为本片主题是北爱问题,究其根本就是宗教问题。影片也是对当今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Muslim和基督教(及犹太教)间摩擦的反思,对此颁奖有其象征意义。
但就其制作和演员表现,还真没感觉像豆瓣友模式化恭维的那么好。Liam是很酷,但他气场实在太强了,电影里出场做那个电视节目时,你还真不能相信,眼前这个人,是坐了12年牢,目前生活非常简朴,经常做社工服务的人。看他带墨镜,走路,熟练的自白,就会非常穿越:taken里的特工卸甲归田了吧。。。相比较而言,另一主角却入戏很多,那神经质的表演,猥琐落魄的衣着化妆,泣不成声的样子真让人入戏。但他出场时神经质的篇幅太长了,那段做电视节目的过程也相当拖沓,完全没有电影开场时的紧凑。BBC做电视做习惯了吧?
片子另一特色是北爱口音,那扑面而来的北方气息啊:aye,aye。。。Liam还真是可以做到乡音不改,也许作为母语,变个调子就像北京人模仿下小沈阳一样信手拈来吧
这句话太对了——Joy与Alex的救赎是交织在一起,无法分开的。换句话说:只有救赎了对方,才能够救赎自己。
Joy口中的天堂五分钟指的是那有可能阻止Alex的五分钟。在33年前,他失去了那五分钟的唯一的机会。现在,他奢望要拿回来,虽然明知不可能。
Joy一直不断告诉自己,妈妈归咎于自己是无端的,其实造成这一切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个拿着枪的凶手。但,其实内心深处,Joy和母亲的想法相同——或者说,在一开始他并没有这么认为,但由于母亲不断的怪罪使这种想法植根于Joy的年幼心中而化成了他自己的想法——Joy从深层里怪罪自己当时的毫无行动,而他自己明白:他当时吓坏了,他害怕,他恐惧,他懦弱。
Alex在Joy的心中成为了恐惧的抽象代表,不停地提醒着Joy,当初就是因为他的懦弱才造成了这一切——换来的,不仅是一家的不幸,更是母亲那仇恨和鄙夷的眼神。
Joy最终泣不成声地说出一句话(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想要成为能够让我女儿引以为豪的父亲。”Joy受够了被怪罪和被鄙夷。如果自已已经让曾经所拥有的亲人如此失望,那至少
2009年度佳片,《天堂五分钟》影评【剧透】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5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