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不同寻常,美国导演以日本士兵的视角拍摄美日硫磺岛战役,不是以往反应美国士兵勇往无前的主旋律影片。
作为曾经的敌对国能够对对方军人优秀的一面做出肯定很赞。
敢拍美国士兵的黑点(不懂历史真实情况),杀死日本俘虏。
清水这个角色有成长,转变。开始人比较刻板,和周围的人没什么交流,认为美国士兵是懒散,无纪律的,后来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对天皇的愚忠慢慢开始转变,可惜运气不好碰见的美国兵没同情心。
电影刻画了好几个角色,栗林中将爱兵,爱家,爱国却不愚忠,了解美国的实力
最近看过《血战钢锯岭》的朋友都应该看一下老东木的这一部电影,同样是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美国与日本的战役。
这部电影是从日本人的角度拍的,更多的表现士兵或者将军打仗时对家人的牵挂,也有些许的心底对战争的抗拒,当然也少不了部分日本人意识到即将战败的歇斯底里的疯狂,以及因为心中已经认输后毫无意义的自杀和盲目地追求所谓荣誉的自杀式进攻,绝望不是他们输掉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日本那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所以文戏较多,战争场面不多。单看电影其实是看不出来这场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美国正是因为此次战役的伤亡过于惨重才放弃进攻日本本土的。看电影感觉日军没几个人,其实日军以两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万美军一个多月,若非后来日军储备的弹药物资消耗殆尽,恐怕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美军最后枪杀两名日本战俘的剧情,也许真的有吧,毕竟大家都杀红了眼,不过老东木黑自己人还真是放得开。
把日本人拍得太有血有肉了
在历史教科书里,对所有重大事件的年份及经过无不标注得清清楚楚,想大致了解某段史迹的来龙去脉并不困难,包括战争。困难的是你无法从那些毫无表情的文字上触摸到更多历史的脉搏,尤其是战争,那些漫天烽火的岁月与其中浮浮沉沉的人物命运,又岂是书页能囊括与承载的。
影片《硫磺岛来信》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2006年执导的作品,演员几乎全部由日本人担纲,全程日语演绎。它可视作是《父辈的旗帜》的姊妹篇,影片完全以东方视角出发,强烈的日本本土的尚武气息贯穿始终,人物内心虽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上至指挥官下至普通士兵,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都难逃九死一生的既定命运。
硫磺岛,日本最南端面积仅22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岛,中途岛战役失败后,这里成为日本最后一道防御美军进攻的关卡,战略重要性可想而知。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驻守岛上的两万两千名日军与美军三个师的兵力展开激战,最终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生还者不足一千人。美军阵亡七千人,占海军陆战队二战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另有一万六千人受伤。
觉得大家应该看看这片子。因为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惯于骑墙的老美其实对于战争的理解之狭隘,对于人性解读之模式化,对于将日本等同于东方文化之优秀代表之信手拈来随意意淫,在很多好莱坞电影里,是非观的模糊,泛滥温情和伪反战主义,比书本更教条,看完后说不出来的郁闷。只能说,它次于更可气的眼下很多莫名其妙的抗战神剧,简直是抹黑自己的脸。宁愿看看亮剑这种机智敏捷带着黑色幽默的军事人物刻画,也不忍知道,居然还有人将暴力和性玩笑开到抗战题材的头上。真是亲者痛仇者快。难道通识教育是白做了,演员可以缺乏一般判断力吗?
战争从肉体上消灭人,更从精神上将人性毁灭和重塑,生成的绝不是单纯的对战争的反思和抵触,更有嗜血的渴望和对恶的荣光的追求,还有杀戮被正当化后的习以为常以致对末世时代的朝思暮想。这些都是极危险的思想。难道法西斯将领曾经在美国呆过,“看见过很多汽车“,心向往之,就可以洗白其思想中军国主义成分
硫磺岛的来信:二战题材少有的佳片之一,让我思考以下几点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