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电影“The end of affair”的名字就足以引发我要观看的兴趣,BT下来的是1955年Edward Dmytryk所导版本,沉闷的节奏,让我恹恹欲睡。如果不是1999年版本的电影海报,没准我就不会有兴趣再去找Neil Jordan导演的这个版本来看。也多亏了这张美丽的海报,让我没有错过一部好电影。
电影是根据Graham Greene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小说以作者本人(Maurice Bendrix)和Catherine Walston夫人(Sarah )之间命中注定要失败的婚外恋为基础,通过参与同一场景的不同人物的个人视角,揭示了个人认知的盲点,审视了恋情中关于嫉妒和迷恋的元素,以及人对自身感情的洞察力和理解的匮乏。小说通过奇迹的发生来探讨上帝的存在与否,也给其注入宗教信仰(Catholicism)的色彩。为了增加电影的戏剧性和张力,Jordan对小说大胆做了改编,他一直到故事临近结束而不是在故事中场就夺走女主角的生命,事实也证明,他的这个赌博是成功的。
电影开始于1946年伦敦的一个雨夜,作家Maurice与朋友Henry不期而遇在街心公园,看见一个他曾经深深嫉妒过的男人失魂落魄得走在雨中
两个小时的屏幕上,雨下得没有边际。空阔黛寒的街景,细致温暖的肉身,昙花一现的海滩夕阳,最后都沉没到雨中。《恋情的终结》,由作者格林亲自参与编剧被搬上大银幕。受小说影响太深,我不太敢看这部片子,但终于还是看了。
主要人物的选角都贴合想象。Ralph Fiennes把情人的乖戾之气演得扑面而来,也许扑来得太多了。Julianne Moore,可以目睹这朵玫瑰在天人交战中枯萎的过程。至于Stephen Rea,简直就是那倒霉的丈夫本人。父子侦探也很好,喜剧元素几乎让他俩给包圆了。
剧本改编出色,浓缩和剥落了诸多细节之后的故事一气呵成,现实与回忆频繁地切换,但很自如,很快就能让人无隔阂地被带入其中。这一半归于内在严密的逻辑,一半归于演员的表演技巧。那些眼神,面部肌肉轻微的颤动,手伸缩之间的角度与姿态……直接进入观者内心深处,可以预知到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巫婆式的预知,是演员的辉煌成就,也是对观者的诅咒:因为你知道,在与相同的情况下,你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会去爱,去希望,会失去,会哭,会死。心丧如死。
意外的是
为了欣赏下Ralph Fiennes这位男人,墙里墙外翻了个遍,没看完。
神。神大概是个CEO,他负责签约与监管。
爱情。从伊甸园开始爱情就是禁果,无药可治,那些自称遁入空门的人大多徒劳,否则就不是亚当夏娃的血脉。
承诺。人生来有罪必须忏悔,忏悔意味着承诺,承诺意味着责任,责任意味着尊严,尊严对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就是他/她全部。
Sarah, Maurice, Henry的悲剧在于他/她爱着她/他的时候,神没有让他们知道。当他/她终于知道后,神又无情的夺走了她/他。
神、爱情和承诺,人永远不懂。
有些事情 永远不需要知道。
有些事情 永远不需要解释。
是什么,让自己离开对方。
他所不知的,隐秘的神迹。
也许常常把事物想得太简单,也许这个世界,并不是对立黑白。
生活,还是上帝,常常做出暗示性的举止,错过,重逢,倘若有机会彼此诉着衷肠,尚可忘却那遗憾的苦涩。
嫉妒,却让彼此,吞尽了欲出的言语。
只留幻想,与一个假如。
承诺,你会做到吗。
只是做不到,轻许的承诺,只似一张白纸。
我们都没有在庄严的纸约上画押。
背叛它,一次又一次。
却并不能否决。
那爱情的神圣。
失去的那一刻。
你会知道,爱,并不会因为离开彼此,而消逝。
正如人们从未亲见上帝,却一直,爱着他的荣威。
无休止的雨。
漆黑的寂静。
只是我。
终于懂得。
不用再说一味煽情的配乐,后期录音的奇怪处理和凑合了事的服化道,但看《爱到尽头》如何处理这个抽象的主题:爱的个体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关系——深刻的冲突和惊人的转换可能。本片导演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不用说去呈现和解决了。在《惊情四百年》中,我们能够看到卓有成效的努力。弗朗西斯·科波拉是怎么做的?不是去提供一个符合逻辑(极端狭隘意义上的“逻辑”)的解释,其中包含一环一环的链条。而是将双方的力量以艺术的手法增强到极致,各自到了断裂的边缘。
我喜欢这个故事,也许原著小说很不错
《爱到尽头》高水准的爱情片 什么是真爱?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34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