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咬狗》是一部让人看了会产生不适感,但又异常兴奋的电影。我好像很少会这样去形容一部电影的吧,因为很少会有电影能够让我同时不适又兴奋。
看《发条橙》《天生杀人狂》《杀死比尔》之类的暴力电影,更多的是兴奋;而《电锯惊魂》《致命弯道》之类的惊悚片,可能会有不适感。(不过对于阅此类片无数的我而言,已经没有不适感这种说法了)
而这部《人咬狗》则有些另类,它另类在于它脱离了电影的剧情框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电影形式,并且颠覆了电影艺术本身。
首先,这是一部采用了伪纪录片形式
《人咬狗》
以暴力来提倡非暴力的影片。
一部伪纪录片,以1.5W刀的制片成本占领比利时票房榜首。难免成为佳话。
电影讲述三个制片人以纪录片的视角拍摄一个杀手杀人的故事。剧情既令人觉得压抑荒诞又滑稽引人深思。
主角为什么要杀人,为了挣钱嘛,在一具具尸体倒下之后,夺去死者的财产。他的杀人手法和技巧已经职业化,他对如何杀人和杀什么样的人的见解估计可以出上好几本书。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对社会地位不高的人下手,这样可以避免不少麻烦。毕竟这些人在世界上的来和去,并不会造成什么样大的影响。另外,主角的杀人手法多种多样甚至很有技巧,也为他的杀人建立了不少乐趣,例如进入一个老人家中发现她有心脏病药,则不用他最惯用的枪杀,而选择直接恫吓她让其超出心脏承受能力而死去,并且对她在家中何处藏了钱一猜即中,对人性的分析了如指掌;杀死一个在工地工作的黑人小哥之后,会看看他的鸡鸡有多长,提供一下利用价值,还夸他很老实没去干夜店工作;怀疑女友与自己的一个朋友可能有染,假装失手直接把他射杀
该片是一部由比利时的三名电影学院学生创作的伪纪录片。因为该片在黑色气息的cult片中向来享有盛誉,于是近期我抱着很高的期望看了它。但观影完毕后我并未觉此片有惊世骇俗或一鸣惊人之颠覆感,反而在95分钟的观影过程中深感沉闷乏味无趣。我始终以旁观者角度平静地看着片中的摄影剧组由一开始的单纯记录者到渐渐认同抢劫杀人犯的世界观价值观到彻底被带入属于杀人者的世界甚至轻松地参与抢劫杀人。影片导演雷米想要强调伪纪录片的这种魅力,甚至暴力题材本身并不是导演一开始关注的焦点。但可能源于时代原因,伪纪录片的形式在如今看来早已司空见惯,算不得惊人的噱头。而片中记录者身份在潜移默化中的转换和事态发展的失控也不曾在我心中激起任何涟漪,似乎在影片开始我便已下意识地产生了预判,整个事件在我看来多半有些宿命般的伤感。倒是抢劫杀人犯对音乐美术和宗教哲学的浓厚兴趣及其强烈的种族沙文主义倾向让人觉得颇有意思,我不禁联想到了电锯惊魂系列中的老者Jigsaw——同样的博学和多才多艺,同样的玩世不恭和调戏世人
杀戮的意义
——《人咬狗》影评
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僵直的坐在Ben旁边,浑身颤抖,四肢病态的痉挛。Ben对着眼前的DV说:对于这种有心脏病的老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惊吓给予刺激,激发出病态,然后看着他们吃不到急救药而亡。Ben身边的老人痉挛的幅度越来越小,眼珠泛白,无力的开始向Ben身上靠过去。Ben不慌不忙的将老人放平到沙发上。然后得意洋洋的扫荡屋子里的“战利品”。
英国《卫报》评论说《人咬狗》让《落水狗》看起来像狗杂种一样,从暴力程度上来说,我基本同意;从没心没肺的态度上来说,非常同意。
还有,真没看出一丁点儿的黑色幽默,黑色调倒真是有点儿,毕竟是部黑白片。
不过,学生作业的创造力倒应该鼓励鼓励。
这片子听说很久很久,去年才终于看了,还是够震撼的,尽管因为类似的片子看过一些,程度有些减弱,现在想想这些类似的片子都可以从这里寻出根源。
这个片子出彩的地方就是所谓暴力美学吧,与其相比,昆廷的那些还是温情一些,港片就是主旋律了
别看片中的杀手杀人很随意,这部电影的构思可一点也不随意,就是说完全蓄意的强迫观众,你能感到它的层层推进,开始还是些毛毛雨,抢劫啊什么,发展到摄制人员一同轮奸,我们觉得有点严重了,再后来是饭桌上把他那个好朋友崩掉(还溅到身边那位一身血,啧啧),我们和片子里那些人一样无语了,直到他情人以那样的状态自杀,于是吟诵着美好的诗句,一切消失了,这是我们觉得真是回味无穷啊,呵呵。
其实我倒不觉得对心理是太大的挑战,或许因为它还够幽默,或许因为看了不少日本电影,日本人的黑色可不幽默。在这方面,日本电影是极品,欧陆次之,其他像老美之类还是保守得很。
btw,很想知道这几个年轻人后来拍了啥?
《人咬狗》André Bonzel指导新片,电影中杀手的多元化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3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