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過了半個多世紀來看本片也是一部上層之作,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其實這一類的題材不新鮮---一個貴婦人無聊,虛榮,處心積慮,曇花一現的生活---但本片之所以抓人就在於它的形式幾乎完美,這一下子就把這個庸俗的題材拔高了,生動了。
導演也好,德西卡也好,對所謂貴族的生活的精緻的然而空虛蒼白毫無意義的揭示可以說淋漓盡致。耳環的來回倒騰不就是這樣一羣人無所事事,窮折騰的人生寫照?人不能真實面對自己早晚會墮落到這樣的下場,可惜古往今來看破這一切的人不是很多,今天天朝有多少這樣的人照樣得瑟就是例子。
本片另一大收獲是看見了德西卡本尊。OMG,人類有史以來這樣既有美麗外表,又有美麗的才華,同時又是一個深邃的人道主義者的人有幾個?
奥菲尔斯镜头运动和场景设计的极端伟大性可以和威尔斯相比,贝拉·塔尔等后来者几乎不可望其项背;表演亦难以挑剔:开头几分钟(包括教堂等)里蕴涵着罕见、永恒的温柔。(Dream project: 以奥菲尔斯的手法用德语拍摄施尼茨勒的《艾尔莎小姐》。)前半段几乎是纯粹的布努埃尔叙述:炮声,串起来的故事,还有贵族生活莫名其妙的喜剧性(当然,幽默源自雷诺阿);在布的《白日美人》里还能看到此处决斗场景清晰的影子,甚至配上了一样的铃铛声(!!)。然而,并不是这样的叙述,而是主人公预设的形象——这里
这是1953年的老电影。确实很老了,和我的岁数差不多。
影片所描述的时代是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一位将军(也是伯爵)结婚时送给妻子露易丝一副耳环。之后的几十年中,他们夫妻之间的情感发生了不少变化,两人身边都有不少的爱慕者和追求者。之后,这副耳环被夫人变卖,辗转欧亚,后来又莫名其妙的回到了伯爵夫人手中。这副耳环也就成了伯爵夫妇二人情感生活的见证。
影片叙述的是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在当时的时代,欧洲的贵族制度已经日渐衰落。这些往日的贵族还在坚持着传统的礼仪、衣着、谈吐
拉康曾在一次研讨班上专门就爱伦·坡的一篇小说《失窃的信》为例,分析过小说中的这封信在人际流转过程中,其内在意义所发生的或剧烈或细微或巧妙的变化。本文就试图仿效他的分析,谈一下耳环在剧情进展中所展现的意义层次。
1.成为爱情象征物。在电影开始之前,耳环已经作为结婚礼物由将军送给了露易丝。此时的耳环是一个感情信物,它是接近无价的,爱情中的人们(富裕的恋人尤其)绝不会想到去卖它。
2.成为商品。露易丝由于负债,决定典当抵债。十字架,翡翠,皮草,耳环四件被提及。十字架可能有宗教意义
对这部影片一无所知,看完后就被影片打动了。需要一点耐心,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让人感受到电影黄金时代的精致和从容。后来一查资料,才知道,影片导演奥菲尔斯是著名导演,以前看过他的《轮舞》和《劳拉.蒙特斯》,印象颇深。他的作品对女性的爱情生活有深刻的表现。影片的三位主演也是名气很大,扮演英俊外交官的竟然是《偷自行车的人》的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没想到这位大导演有如此英俊优雅的外表和精湛的演技。另一个男主角查尔斯.博耶把一个装腔作势、冷酷无情的伪君子演得十分到位
《伯爵夫人的耳环》画面很美,内容很空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