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控方证人 相比
一样的反转套路,
但在凶手的调查上进行了大量的展开,以至于我深信不疑艾伦就是精神分裂
控方证人的黑色幽默感更强
一级恐惧的现实性很浓
控方证人没有正面解释为何大律师要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杀人犯”辩护,一级恐惧则反之:“我相信每个人在被判有罪之前都是无罪的,我想知道好人为什么会去犯罪”,这个和《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的男主的法律观念是相通的,现在看来一定是有参考的
如此对应下来,从故事的节奏、故事的悬念、每位演员的演技整体来看,其实我更爱 控方证人 哈哈哈
感觉魂被诺顿勾去了。联想到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连环杀手的电影《极端邪恶》,那个杀手也是非常迷人的,让所有女人着迷。遇到这样的人真的毫无抵抗能力。这才是一级恐惧吧!
“被称为史上最帅的连环杀手泰德以年轻女性为猎杀目标。他谋杀女性,虐待、性侵,甚至分尸、恋尸、奸尸。其中年龄最小的,可能只有12岁。据他生前供认,他曾跨州作案36起,实际受害者可能上百人,制造了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的强奸案和系列谋杀案。
另一方面,他所散发的男性魅力,让他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票女性粉丝。不少女性
这不是恐怖片,没有血腥、惊吓的镜头,如果说有什么恐惧,可能就是对难以察觉的人性阴暗面的恐惧。
电影中融入了宗教、政治、法律等素材,一系列人物在名、利、权、自由中进行博弈。
律师马丁一开始从名利角度抢下这个受到公众关注案件的辩护角色,展现了美国律师智慧、自信、富有技巧的一面。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案件与自己所认知的事实相违背的时候,马丁逼问嫌疑人艾伦、违反法律程序、诱使检察官珍妮特在法庭上提呈录像及逼问嫌疑人“引出”分裂人格等
恐惧在于细思极恐,凶手是阿伦没错,幕后的主谋才让人恐惧。主教妨碍了利益集团,必须消失,正好利用了主教的癖好将他杀死,而后又利用辩方律师求胜的心理,设套,一步步引导他找到证据,凶手又无罪释放。幕后的主谋便是州检察长,黑帮也是死在他手。为什么说恐惧,权利控制着一切。律师最后一刻才恍然大悟。
1 艾伦究竟是不是双重人格?
不是。
假如他身上潜藏着一个暴虐人格的话,主教让他拍A片的时候应该早就爆发了,但据影片看来,艾伦杀人在拍片很久甚至拍了不止一次后。那他为什么忍受那么久才决定报复?一般情况下,杀人犯杀人都是在心理压力值到达顶点之后,在剧中,艾伦仇恨主教已久,所以当他拿起凶刀刺向主教时正代表他所有仇恨的总爆发。——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2事前有没有策划?
有。
剧终时艾伦透露他早己将琳达杀害,而杀琳达只是杀主教的前奏,由此可见,杀主教预谋已久。为什么这么高智商罪犯却那么容易就被抓到了?艾伦原计划应该是杀人后马上逃走,他应该事前很清楚那天早上没人到主教房间去,但是不巧被局外人听见他杀人并报警,他其实是有充裕时间逃跑的,但他宁愿冒着被抓的风险也要在主教身上刻字,还要辱尸,这都说明他的憎恨已然到了刻骨的地步!而他之所以没有事先拿走录影带,是因为他存心想让这种丑行曝光——不仅叫你死,还叫你身败名裂!不错,这样他是会被当做嫌疑犯,但他的计划是到时候他已经逃之夭夭了
我从不觉得DID(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即人格分裂)是一种病。DID是一种艺术,保护当事人和世界保持和合的艺术。当一个人无法和世界保持某些和平的时候,他就要创造出一个角色,那个角色可以是一个随时随地陪伴着你和你聊天的人。你看不见他,但你可以以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和他交流,就像是和另一个灵魂在聊天,这个人格的完整程度因人而异,大概是越完整越真实。而那个角色也可以是一个替他承受他不想承受的事情的人,你把你不想要的回忆全部丢给他,你忘得一干二净,他为你承受痛苦,这种分裂人格也就是通常我们看到的人格分裂,原人格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他却知道原人格的一切事情,而随着这个人格越来越完整,他会想要自由,他迟早会受不了只为原人格承受痛苦回忆的使命,如果那些痛苦回忆令他抓狂,那么这个分裂的人格就会做出一些自己的原人格都控制不了的事情。
DID的转折点在于人格之间开始有所交流,而无法接受对方是人格保持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在牢房那无聊乏味的生活中,也可能是在这之前,甚至是一直以来,ARON已经和ROY有所交流
《一级恐惧》短评字数又双叒叕超了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0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