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有两个敏感的话题:中国的计划生育和少数民族政策。再加上现在流行的对大自然,原始生活的向往,这部其实没有一点意识形态意味的电影很容易被观看者通过自己青睐的某种意识形态而形式化地解释,从而失去了它原有的美学价值。
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是一部返朴归真的影片,控诉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侵蚀,影片的结尾,也的确影射到这一点。
但这是主要的吗?为什么我们看电影一定要找出一些思想主题来,以为电影就得有教育意义?为什么不把故事作为故事来看?
很多观众没有意识到的,是这部影片中的幽默。我在观看中,不止一两次地被逗笑了。Sergei 在背上刺有谱子,让乐队演奏,难道不是很可乐的吗?他和妻子在同房的时候,儿子在关上的门外面大声朗读革命故事,而Gombo 的醉汉朋友骑马经过,透过门上面的窗子看到他们在干啥,拿个苹果安慰那孩子让他等会儿,这不是很有人性气味的幽默吗?
其实,影片一开头就很幽默,Sergei,俄国人,开着门上写着“呼和浩特”的车,收音机里放着京剧,好让他别打瞌睡,结果睡着了,惊醒过来,换个台,听瓦格纳
蒙古精神
0、关于导演
蒙古精神》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被誉为是俄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45年生于莫斯科艺术世家,父亲赛吉米亥科夫是诗人兼作家,苏联国歌即出自其手笔,母亲亦是诗人,哥哥同时也是俄罗斯名导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1、背景补充:影片中蒙、苏、中相关的历史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91年苏联解体
2、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个梨一个鸡蛋男女主人翁幸福的模样
3、两个疑问
(1)片中醉熏的骑马人,打着红色的伞出现在影片的前中后,导演设置这个角色的用意是什么?对比话剧《暗恋桃花源》中疯女人的设置
(2)为什么要坚持生第四个孩子?
内蒙古自治区规定:蒙古族公民,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子女。非城镇户籍的蒙古族公民,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三胎。生第四个,是对这个政策的啪啪啪的反馈。
4、蒙古风土人情
(1)天葬——天人合一(2)蒙古式宰羊
5、电影主线中各类符合象征
(1)配乐
关于蒙古精神的主线之一,那首纹在背上的歌曲。
写于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为纪念死去的战友们
“蒙古精神”1991,如果你向往草原生活,如果你热爱前苏联文学,我向你推荐这部电影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6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