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30
姐姐:你可不是我男友,你只不过是我……此刻唯一交往的男人。【一脸傲娇】
开头看到戴安娜这个妈妈朋友的设定,就猜测是妈妈夭折的双胞胎姐妹。【这个设定毕竟太土,于是换成了精神病病友……】
故事:老爹调查老妈的神秘朋友“戴安娜”,被杀,儿子发现妈妈整天对着黑暗说话,吓得跑去姐姐家。当晚,戴安娜找上姐姐。弟弟决定回家直面恐惧,姐姐和男友一同前往,仅仅一晚,就结束了与畏光女的战斗——妈妈为了保护女儿,举枪自杀。
开始以为戴安娜是鬼
中间的解释,让人以为戴安娜没死,被强光毁了身体变成隐身消失的一种奇特生命体。
然而依附于妈妈而存在,同死还是证明了是“鬼”?
搞不懂,反正就是看个惊悚,这点还是成功滴~~~~。
弟弟的表演。。怎么说呢,,太用力?
实在不知道如何用简练的文字表达而不引起歧义。。。
注意:以下只有剧透,关于结局的剧透。
===================
Diana是Sophie的第二人格,暴力阴暗女同,在她小时候其实Diana是第一人格。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疗后Dianna人格暂时被抑制,(可以认为Sophie确实是Diana在精神病院认识的另一个女孩,以她为原型发展了叫Sophie的第二人格),过了几年正常人的生活。照片里那个打伞的才是女主,(甚至有可能Sophie原型是Diana伤害致死的)。录音里医生的话其实是在跟Diana人格对话。而且Sophie自己也说了,Diana没死
有人认为,看电影时降低恐惧感的做法是咀嚼食物,因为人只有在安全状况下才会进食,而咀嚼食物是在反向提醒自己,你所在的环境是安全的。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惊悚片,这个方法只在前半段有效。
观影中,角色动机不明朗,观众就会感受到了一种被愚弄感,那么在此之后观众将习惯性地去质疑人物的动机,质疑电影的发展,质疑导演。对于惊悚片,这是要命的,观众处于质疑状态下时,很难被剧情带动。而这部片子行驶至中间段落时,人物动机含糊,剧情走向生硬,当Becca抱着Martin神乎其技的离开比较安全的公寓,回到危险的房子里时,观众尴尬癌已经犯了,更不用说前面微弱的霓虹灯就可以保Becca一命,后面举着个手电筒还被撸翻在地的尴尬设定。
因为这些含糊的剧情走向,观众还处于一脸WTF的状态,所以,在高潮部分时,就算导演卖力摆弄的密集恐怖镜头,也丝毫无法把观众推向高潮。
如果剧情不撸地丝滑如德芙,永远都不无产出好的惊悚类型片,我是想抱着想被吓成狗的内心来的,你不要让我在高潮部分想要吃热狗好吗。
就,一群老儿童在六一晚上抱着一颗要把自己吓死的心出来看恐怖片。让老板推荐,几乎每说一部,颖颖都看过。然后我们说要精神恐怖的,不要那种玩弄血腥的片子,老板就信誓旦旦的说那就这部片了,绝对好看!老白一看是美国的,有点犹豫,但还是看了。看完后,怎么说了……不知道哪里恐怖了,从头到尾都知道有这么个戴安娜存在,而且是很弱的一只鬼,有明显的弱点。整部片没有一丝反转,最后的结束更是简单的令人发指!影片结束以后,我们还期待会有一个恐怖反转,结果就真的结束了!就……想喊老板退钱
本以为看到出品人一栏是詹姆斯温的时候,会兴奋一把。毕竟也是期待了一段时间。但看完之后却有点失望。写下这篇比较中肯的评论,望各位也能交流分享。
首先说一下拍摄的手法,可以说这个创意很吸引人。大卫·F·桑德伯格在他的获奖短片系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Picture》,会让人不寒而栗。但是看完整个电影,却发现,由于这个创意必须是在黑夜才能发挥到极致,所以整个片子的白天部分相当少。这样就会让人感觉片子不是特别的抓人,难免有些牵强,这样,就会导致感染力上大不如温导的恐怖片和其他一些好的恐怖片。
接着就要说一下剧情部分了。这个是必须严重吐槽一下导演。因为,原本可以发挥很好的题材,却因为一些迷而被冲散得四分五裂。比如,在开头,小男孩的父亲,被杀死的那段引子,虽然很吸引人,但看完整个片子,却不知道有什么联系。是为了男孩的母亲复仇么?完全不知。还有就是最后,为什么母亲的死会让戴安娜消失?这中间有太多牵强甚至让观众不懂的剧情存在,导演却都没有交代清楚
【关灯后】DIANA悲剧的一生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