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2>
1
2016年上映的《诗无尽头》是智利裔墨西哥籍电影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传记片,看简介,才意识到,四五年前在一个叫做“盗梦空间”的地方,曾经有人推荐过一部他导演的电影《鼹鼠》。当时电影在“盗梦空间”的院子里放映,也好像是在屋里的白色墙壁上。一父一子,打来杀去,儿子赤裸,杀戮血腥,但看得毫无头绪,只留下一些荒寂、残酷、血性的粗疏印象,没想到如今看到《诗无尽头》,就是导演的传记片。
2
亚历桑德罗也在片中出现,以老年的自我与年轻时的自我对话,帮助他,纠正他。在电影最后,年轻的亚历桑德罗决定告别智利前往巴黎,与父亲的一段疯狂对话以及疯狂扭打被年老的亚历桑德罗出来制止,年老时他更为睿智,就像他跟年轻的自我所说的,“你可以解脱它”,“像一只蝴蝶”。年轻时难以像蝴蝶,只是像猛兽,撕咬的猛兽,因为诗歌,为了艺术,无所顾忌,疾俗如雠,疾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如雠。年老时像蝴蝶一样飞回到年轻时的分别场面的亚历桑德罗,深知此地一为别,终生难再见,他当然渴望的是谅解,是拥抱,是亲吻
在少年时代,我就乘上船远走他乡。
我失去了我的群山,和群山微酸的芬芳。
来自群山的那些鬼人,也终将带走我的新娘。
从这里到那里,串接起横亘两千公里的泪。
画片搭建起街巷和长廊,新的生活会有新的地方。
像童书一样,每个人都有一副新面孔和纸做的皮囊。
生于自然的终将回归自然,要学会用小恶回馈善良。
拳打脚踢,撒违心的谎,人情冷暖,谁在你身旁。
用希望泡一杯花茶,用蛋糕画一幅油画。
母亲像百灵鸟一样歌唱,她的胸衣将鸟笼锁上。
棺材板里的歌声荡漾,小提琴缓缓拉出忧伤。
船在海上
很久之前看过,后来完全忘了自己看过,直到再无意接触又被吸引再度看完,中途隐约熟悉的氛围,到结尾才确定自己看过。
【意象】
从小就喜欢诗词,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字美感,背课文挺痛苦,但背诗誊诗都很享受。一直以为诗是一种文字游戏,于是童年闲暇总宅家抄写各种美句,写文章也不爱说人话,搬弄华丽辞藻比例低了都会觉得文章拿不出手,那会儿看很多郭敬明,那铺满香樟树和木棉花的略带忧伤青春。
虽然如今感官麻了,但对影片中轰炸似的诗词诱惑还是无比酣畅,那些发自内心的咆哮般的宣言
也许作为一名导演最难拍的电影就是自传电影了吧。相比于把显微镜头对准“我”,其他的命题显然要容易处理的多。“我”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在的“我”如何看待曾经的“我”,这种自问自省不说投射到大银幕上了,能够自己完成自我的和解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拿小编自己来说,偶然翻到五年前自己的豆瓣电影打分,都有一种不能原谅自己的感觉,更不谈其他方面的了。就这点来说,佐杜洛夫斯基无疑是一个勇敢且真挚的人。
作为导演这是他第二次把镜头对准自己了,[现实之舞]起舞自己的童年,续集[诗无尽头]再次放大了自己叛逆的青春期。相比于前作[现实之舞],“我”只能算半个主角,另外一大半的镜头聚焦在父亲和母亲身上。而这次,父亲和母亲的地位完完全全退到了后面,“我”占据了银幕的全部。
诗与远方
[现实之舞]中,父亲用肉身体验了把智利人民的痛苦殇痕之旅,然而洗尽铅华回到家中的父亲并丝毫没有改变,暴戾与权威一如既往。他依然高声训斥着佐杜“不要对弱者施加同情与怜悯”,以严厉的眼神叮嘱着佐杜“你将来要有出息,多看生物书
个人记录,内含剧透,不喜勿喷,好走不送。
就冲这个配色和漫天的想象力,一定要给满分,我真的最喜欢看天才发疯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害怕活着。不!你害怕死亡。
我真的彻底明白柏拉图以及xx为什么讨厌诗人和艺术家了,他们岂止是不定时炸弹,他们简直就是不定时核弹。
最喜欢的部分居然是安安静静地道具的黑衣人。
突然意识到两位诗人,尤其是主人公,也永远都是一身黑。
室内永远鲜红的墙仿佛一片红光,一切东西变得都像梦境。
他和另一个女诗人在一起张狂的日子犹如绚丽的烟花。
“诗无尽头”Poesía sin fin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