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对于这个年代的年轻人我们来说是那么遥不可及。就算是从书本中了解到的都感觉那就像小时候父母说的故事一样。
《冷山》开头就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描写,艾达的信是英曼在这个残酷并且死亡笼罩的黑暗气息中的唯一的希望。是英曼活下去的信念。因为在一次任务中英曼身受重伤,被送到后方的医院中疗养身体。护士读着艾达的信,信中充满了艾达对英曼的无限思念。英曼要去找艾达。
英曼跟卖花生的瞎子的对话很耐人寻味。“如果让你用一样东西交换,你有10分钟能见到光明
(一)群情激昂的时候,世界只有对错。
北卡罗莱纳州的青年奔走相告:“我们开战了!我们开战了!我们开战了!是时候了!”是的,时候到了,他们盼望的战争终于要打响了。农夫,木匠,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是男人,都应该上战场了。他们中大多数也都非常渴望去战场,消息传来,群情激昂,终于开打了,打死那些北贼,为了富人拥有奴隶,打死那些北方佬!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公共暴力。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遇见它,也可以在经典著作如《双城记》的开篇遇见它。人们总是怀有过多的热情与自信
近日看到一篇小文,说电影《冷山》应译为《寒山》。理由是在寒山、拾得二人的诗集中有首《人问寒山道》,其中首联就是:“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据说寒山诗在国外很有影响,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扉页上有两句诗:“人们打听通往寒山的道路,却一无所获”就是首联的英文翻译,可见原著小说与中国文化的渊源。这勾起了我对电影《冷山》的再次回味。
《冷山》这部电影的节奏就像片中的插曲一样,遥远而漫长,这不是一种被拉长的生活,而是一种对遥远的无尽思念,对渴望的漫长等待,那种思念似乎已无可能
这是一条没有逻辑的短评,可短评不要,只能留来长评区。
我觉得和《英国病人》相比,《冷山》里的交叉场景衔接更紧密。《病人》里的场景切换很有回忆式的散乱,但《冷山》里回归和等待的双重场景被双方的爱扯得很紧。我更喜欢《冷山》里从远到近的,更舒服。但是最后性爱场景切到回忆里,的确有些多此一举哈~
老爹挨枪子+冻了一夜都没事,这男主经历身经百战+翻山越岭,最后却败在“confidence of the young”手里,这个设计是有点尴尬。但是情节服务于表意,Inman的确也不该活着。 他的love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让我想到了Audrey Tautou的<<漫长的婚约>>,一个女人等待战争中归来的爱人,可能时间的印记没有比这种感觉的希望和绝望来得深了.
Ada在等待,她能做的仿佛就是等待,为等待而活,在等待中成长,没有绝望的时候,佩服得就是这种毫不绝望.她和Inman的接触真的太少,甚至不能互相了解,只是因为苹果酒,乐谱,书,照片,吻.
电影通过画面让这种爱表现的真实,伟大.阴郁的氛围,冷得让人心寒,战争的残酷在每个角落浮现,Natalie Portman演的那个女人,她是真的绝望,但她有孩子,于是,生活还得继续.她开的那枪让人不是解气,而是痛彻心扉.
深刻在此时最让人激动,为何深刻,因为残酷,因为伤感,因为Inman的那种忧郁的眼神,因为人人都痛恨战争.
所以,要学会等待,无论是希望抑或是绝望,等待仿佛是战争影片中女人的唯一去路.
因为Jude Law才看这部影片,觉得和以往美国人的片子不太一样,清醒,深刻.
冷山,残酷温柔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