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五日
电影是好看的,想起上一次看到如此让我喜欢的电影还是《你好,李焕英》。我特别喜欢它对死亡,对生命意义的探讨。电影从开头就开始了铺垫。主角从他父亲开始,经历了很多人的死亡。每一次主角都获得了某些东西,比如父亲的死,给了主角动态视觉。教授的死让主角大概明白了生命与死亡的含义。女二的死让主角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研究出了干细胞,获得了不老。
关于干细胞的描写,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为的是表现出对时间,死亡,生命的探讨。为干细胞打广告?看见最搞笑的评论。
王传君演技让人浑身难受。怎么能把一个木讷,无趣,毫无魅力的男人经历的悲惨无聊没有生机没有人性的故事演绎的让人想呕吐。有活气儿的姑娘找个外国精神小伙子不行吗?干嘛非都要让自己变得不幸,钻牛角尖。
编辑是王朔?半截身子入土,怕死怕得脑子也烧坏了?
花了半小时下载APP,注册账号,绑定手机号就是为了上来给它打一星。相信我,这片能不看就别看。
不知为何最近仿佛是巧合一般,总会在看到的作品中出现一些互文,这部电影和同期国外上映的《tick tick boom》有着相似的探讨话题——生死。也许随着自己的年龄渐长,越发地能够和这些影片中的人物共情。TTB中的30岁之歌,就如同王凡瑞的歌名《时间一枪打在了我身上》,只不过这把枪是加特林,射出的也不只是一颗子弹。
一边是有感于韶华易逝而拼命寻求证明自己,另一边更为激进,试图超越肉体限制实现永生。
不老奇事,这部名字撞脸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它不属于类型片和商业片
证明花钱了,可以比比。
我一般来说 对于文艺片爱情片是没啥感觉,通常也不在我的选片范围之内的。第一就是他们所表达的爱情 我实在是缺乏代入感,甚至也很难有概念,毕竟单身多年。第二就是和我所处的现实割裂的太严重。比如坏学生和校花的青春爱情。我是既不认识那种学生,也没和校花有任何交集,听他们的八卦和听明星的八卦一样的遥远。而文艺片,比较冷门,倒不是不感兴趣,只不过就是,觉得没必要花这个钱,因为好多文艺片,表达的很含蓄很隐晦,当然适合我一个人,比如昨天那样的大雪夜,暖烘烘的卧室
一句话概括,要素过多导致重点不突出。
青梅竹马、意外分合、国外求学、错爱、车祸、破镜重圆、借腹生子……爱情片的标配元素都集齐了,可除去开头苏和小鲁的快乐时光和别离闹剧、中途再重逢、结局借腹生子之外,实在是感觉不到男女主之间有多么深情多么难舍难分。强行(至少我感觉是)糅合进去的女二,对男主的爱也看不出多少,更像是为了男主国外求学生活可述而刻意为之。
另一个槽点是,前后剧情有撕裂感。前期男主借助口述方式,将故事按时间线缓缓道来。可随着剧情推进,对男主的描写越发增多
《不老奇事》:所谓跨越时间的爱情,所谓爱情与生死的关联。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