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其实很脆弱,你得学会哄着它。All. is. well”虽然刚开始接受不了印度片,但看下去真的处处是惊喜,满满的感动,男主小时候好可爱啊
一部让人轻松喜悦幸福感爆棚的宝莱坞代表剧,一部关于坚持理想和珍惜友谊的青春励志剧。坚持自己喜欢的事,并努力做下去,成功就会来找你……关键是,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可是,很多人关于这个问题都没有想清楚,就像是没想明白自己要去哪就已经上路了,难免会踟蹰彷徨,难免会失去方向。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从小就生活在别人的期望中;二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从小就有人把各种事情安排好了;三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实现自己还是取悦别人……遇到阻力就怨天尤人,怪时运不济,最终放弃自己,向世俗低头。
不喜欢这种强说教的电影 处于学生的角度 努力学习的孩子怎么了 就因为没有故事性就得背负这种被讽刺揶揄的压力 老实说并不公平
看这部的原因豆瓣评分很高 可是觉得不好笑 也不感人
记忆最深刻的点是篡改演讲词 为了自己的朋友就毁了别人的演讲 这不是讽刺填鸭教育 而是连做人基本道德都没有了 说什么别人只为了追求成功追求金钱 我想没有点小聪明的人说不出这样的话 以恶作剧捉弄、测试别人的底线 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别人身上 真的难以接受 强调自身发展的同时 有没有想过尊重别人
好吧 电影总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讽刺现实的弊病 三傻也只是讨论做人的追求问题而已 可是总觉得现在的社会已经充满了这种一味强调自我但是不尊重旁人的孩子了
这种电影 主旨还行 可是细节经不起推敲 还是建议在家长指引下收看吧
看到《三个傻瓜》这部电影,我为中国电影感到羞愧。如果要简明扼要的讲述自己的感受,就是一惊一乍,悲喜交加。片后令人难忘的台词很多,all is well 就是其中之一。
在众多大学生不再以求知为目的而接受教育的情况,整个社会机器都发生了巨大的故障。教授以提高升学,学生以竞技为宗旨,或者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去美国定居为目的。全人类最后都在为一件事疯狂:无序疯狂的竞争。这与当下的中国是多么地相似!
然而情节的发展充满了意外,就像在一群鸡群里看见了一只鹤,又或是在一群无知者中盼见了智者。A出现了,简直就是横空出世!A和B和C分在同一间宿舍。然而B我行我素,第一天入学就挑战了师兄和E教授。
他用盐水导电的常识,教训了想在他门口撒尿的学长,质疑太空笔为什么不用签笔让一贯唯我独尊的E教授哑言。社会其实存在多少显而易见的荒谬,但我们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很多时候并不是天才太聪明,只是我们太愚蠢。造成愚蠢的原因有很多,墨守陈规,迫于压力。仅仅是这些理由,已经印证了时无英雄,是竖子成名的古训。这里
法罕,拉加,兰彻是很要好的大学同学。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他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阿呆——绰号“消音器”的不满,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十年之后,事业有成的“消音器”归来,要兑现当年的诺言,他找来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寻找兰彻的旅程,一路上,他们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发掘出兰彻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剧情不得不说稍显无聊。但是剧情在这里并不是关键的,朗朗上口的歌曲和欢乐的舞蹈,印度式幽默桥段构成了影片的精彩,顺便审视一些争议性社会问题
表面看,是青年人选择人生道路的取向问题,实际说的,是普世的,对所有年龄层都合适的价值观问题,社会的,人的,价值取向问题。
表面俗套庸俗的故事和情节,背后是真诚而单纯,热烈而清晰的对新价值观的赞美,这样的娱乐片,中国完全拍不出。
目前看,会越来越拍不出。
解放后,不只出不了一个大师这样让钱老终前抱憾的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动向问题,是根本的问题,反应的,是根本的问题。
吴冠中晚年遗憾不能做一个鲁迅,觉得画家之业无法达成他的为人理念,钱老,临终对XX说了解放后无大师的心痛与愤怒。
这些,我的理解,就是革命,不如去做思想的感化,我最近这个思路也想起了鲁迅的不救肉体救精神的思想。其实,人生很短很快,鲁迅的环境,其实现在没改变。
有可能,还退步了。
表面看是个所谓青春励志或者搞笑的片子,其实是印度已经发展出了人性化现代人类价值观的片子,我们,河蟹国?拉倒吧!拍不出来!
不仅是没人看,压根儿想不到,更没能力想到,更别提拍出来,更别提有人看的懂!
如果十年后兰乔既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小学教师,只是一个爱拆装,爱发明机器的普通人(不用矫情到他生活潦倒),这个电影还能不能这么有底气?或者说,十年后,兰乔成为科学家这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否也正是因为人们不认同“单纯地做自己就好”这种生活方式。
什么叫成功,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到死也不后悔这本身就是成功了,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只是锦上添花吧。
“三傻大闹宝莱坞”震撼的爱情片 傻瓜们,一切顺利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