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最让人激赏的是三段“床戏”,这三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床戏”,充分展现了背景,生活完全不同的三个男人的性格特点,堪称塑造人物性格的经典,也是特色,尤其是女演员在奔驰车上被文化部部长“潜规则”那一段……)
关于1984年的东德,我认为完全可以用性虐理论去支持,当人民被一种显而易见的体制完全控制了思想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会产生对于“体制”的爱,一种信赖式的受虐情绪。这点在维斯勒的心灵被作家德瑞曼点醒以前一直存在。他相信一个对于共产主义信仰没有信心,甚至质疑的“不安分子”极有可能成为国家的危险,维斯勒的工作就是维护那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形态,保证每一个人真诚地去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这个国家。为此,维斯勒觉得自己干的这活儿非常有意义,他兢兢业业坚守在岗位上,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入这“见不得人的事业”。最终,连他的领导也不得不承认:维斯勒在审讯可疑对象时的确有一套。这说明他的内心有极强的国家意识,为了这个国家的“安全”,维斯勒不惜采用各种“非正常”的手腕去折磨一些“和体制作对的人”
9分推荐。不吝赞美。无需掩饰。
为导演兼编剧冯·多纳斯马尔克点赞,虽然谣传拍这部片到东德档案馆取景时,剧组曾遭到馆长拒绝,原因是馆长认为分裂时期,东德并没有一个像卫斯勒这样的尚有良知的秘密警察。
整片的氛围营造得非常好,平静而紧张,像微波的海面下暗涛汹涌;表演沉着而冷静,即便制造恐惧和面对恐惧,都没有丝毫夸张;音乐耐人寻味而不故弄玄虚;有情色桥段但并无情色镜头。
故事也讲得克制而隐忍,即便在那样的年代,很多人并不知道下一刻是否还安全,但故事既没有刻意传播正义
“道德不是指见证者在邪恶统治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反抗精神,也不是指他们抱有‘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道德指的仅仅是,在邪恶看上去牢不可破,苦难看上去遥遥无期的环境下,仍然不相信邪恶和苦难是人本应该的那种活法”。
——《人以什么方式记忆》(徐贲)
1984、东德、秘密警察、作家、演员……我本以为《他人的故事》要讲一个残忍而真实的,阿伦特所谓“平庸的恶”的故事。
谁想它居然是造了一个温柔无比的幻梦。
这是一部关于善的可能性的电影: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善,可以在极度严酷的邪恶和苦难中存活下来?它是不是有力量在拯救自己的时候也拯救他人?它是否可以超越一切阻碍并保持本色?
电影抒情地说:的确有这样一种善,的确有这样一种力量。
所以训练有素的秘密警察维斯勒可以被作家感动,所以他可以拼死帮助“素昧平生”的作家德瑞曼,所以好人可以安然等到柏林墙倒塌,然后德瑞曼在《献给好人的奏鸣曲》扉页煽情地把书献给维斯勒。
虽然故事背景比地狱还可怕
虽然这个片子编排用镜都有很多问题,但是不妨碍是一部极好的冷战剧情片。本来整个背景和在国内这种环境内的对比反差不能不让我给满分,这个题材真的很好,每个人的思维要被控制,这种提出者的目的就是满足一己私欲,体制内除了最高位者,没有人相信这种系统会真的给自己或者种群带来任何好处,所以。。。。。。这种体制的背叛者会出现最前线。
没有残酷的一面,包括恶心人的部长在内都是很gentelman的运用特权搞事情,而且每次抓人放人都是依据法制,德国人机器一般遵守规则的思维方式可见一斑。
但是:仔细想想,真的会出现这么一位hsw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文革期间,也确实有人牺牲自己保护其他人,但是我看其他影评说这个是假说,东德秘密警察没有背叛者,而最残酷的是主演在东德生活时,被他老婆举报了6年。
悲剧让人思考,喜剧让人遗忘。 可惜,导演还是把他编成喜剧。
挑挑刺:
1)用镜有问题,女伶和作家一高一低,但是特写是平面,分镜头的时候没有写清楚背景;
2)有些镜头切的太过突兀,要说突出冷战的冷
本文2007年首发于《南方周末》
今年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无间道风云》和最佳外语奖《窃听风暴》(又译《别人的生活》)有一个共同之点:都是有关“特工”的。前者是根据香港电影《无间道》改编,内容是人们熟悉的黑白双方的卧底故事;后者是德国三十三岁年轻人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施马克了不起的处女作,内容关于当年的东德当局如何通过窃听来监视控制艺术家。
在很大程度上,这次的最高荣誉与其说是颁给《无间道风云》这部影片的,毋宁说是颁给它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这个人的。此公1973年以自传体黑帮片《穷街陋巷》一举成名,1976年拍摄的《出租汽车司机》成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也将美国独立制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此后每隔一两年这位老兄都要闹出一些不小的动静,他先后四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愤怒的公牛》1981、《基督最后的诱惑》1989、《好家伙》1991、《纽约黑帮》2003),以及不止一次最佳编剧提名,但是都失之交臂。人们称他这一次获奖是“众望所归”,的确,有关马丁.斯科塞斯与奥斯卡就像是一部长长的悬念剧
《窃听风暴》默默的伟大,静静的浪漫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