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 Leben der Anderen,他人的生活。不知道是谁译了个这么谍战的名儿《窃听风暴》……真是让我不断回想《3 Idiots》被译成《三傻宝大闹宝莱坞》和《Gone with the Wind》被译成《乱世佳人》的悲剧!
这是继《铁皮鼓》之后我看的第二部德国电影,身为德迷,我深感愧疚,下决心要开始恶补这一课!
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地被电影打动了!那个外冷内热,先冷后热的HGW XX/7!其实他就是我心中德国人的典型,严谨,扎实,敬业,不苟言笑但是内心情感丰富。
整部影片都充满着比较。
他和作家房间的比较。他的干干净净,没有任何装饰性的陈设;而作家的屋子则充满浪漫气息,温暖如家。
他和作家身边朋友和爱人的比较。他没有任何交心的朋友,至少我没有看出来,只有妓女来发泄情绪;而作家则枕边人体贴美丽,朋友如云。
他前后心理活动的比较。之前冷酷无情,48小时不让嫌犯睡觉;之后则拿着作家的诗集读得满脸幸福荡漾。
他前后境遇的比较。之前是特工学校的教师,之后只能在地下室默默地拆信封,柏林墙倒塌后则成了一个同样默默的邮递员。
他如同一个幽灵
[1949]西柏林危机后,5.23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7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
[1949-1955]此一时期,因其实行完全的斯大林式统治,民主德国从一开始就成为极权主义的代名词。与此同时,高度的计划经济以及德意志民族的高效率使东德在战后重建的速度上甚至超过西德。
[1953]斯大林死后不久,6.16东柏林建筑工人发起了反政府的罢工示威,罢工继而演变为小规模的武装起义,在苏军坦克的支持下,起义很快被当局镇压。
[1956]受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的鼓舞,东德率先施行以国企重组和部分中.小轻工制造业半私有化为特色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率继续引领苏东阵营(除南斯拉夫)。一定的经济自由也带来了一定的个人自由,比如:波罗的海沿岸出现了第一片官方许可的天体海滩,这在当时右翼基民盟执政的西德属于非法。
[1961]8.13柏林墙建立
[1961-1965]柏林墙给了东德当局空前的安全感,国内的言论自由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点。
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去年也还是一部德国片,讲的是二战时的德国,而这部《窃听风暴》则是八十年代的东德,巨变前夕的东德。德国正在反思历史,深切的反思。由此想到我们目前的社会状态……不说也罢。
似乎这部名为《Das Leben der Anderen》应当译作《别人的生活》的,可是在中文上,译成了《窃听风暴》,的确吸引人眼球,与现在动辄“……风暴”可堪比美,然而这样的“窃听风暴”对于他者的生活来说,才真正是一种风暴,而我们的生活中风暴不过是打雷前刮的那么一点点风罢了。我们的风暴实在算不得什么风暴。
在这场风暴中,剧作家德莱曼失去了好友,失去了情人,也失去创作的动力,几乎整个生活就此停止住。然而直到东德结束后通过自己的询问才知道自己那时时时刻刻不在被监听之中,只是亏得监听他的秘密警察魏斯勒偷偷拿了德莱曼好友雅斯卡在他生日中送给他的布莱希特的书,在魏斯勒读了布莱希特之后,渐渐脱离,或者说渐渐背叛了他原先的工作任务。
这是字幕中的翻译:
九月的这一天,洒下蓝色月光
昨天听燕子讲她高中时候的故事。高中有两个实验班,一个文科,一个理科,她是文科的。上面下达了一个指令,要搞个什么活动,是那种很无理,对学生毫无益处的。文科班的班主任就认真执行,一丝不苟。而理科班的班主任没有怎么认真,敷衍了事。最后学生受到的影响也小一些。
这个故事就是身边发生的事,却很深刻的反应了在体制内如何坚守自己的良知。
这让我想起了这部电影,也想起了这么一段历史。
1974年,东德的前领导人昂纳克亲自下令:越柏林围墙者一律格杀;1989年,柏林围墙倒了,许多守卫柏林围墙的东德军人开始遭到国际法庭的审判。 20岁的克利斯是柏林围墙的最后一名牺牲者,对他开枪的守卫者施密特在两年后站在了法庭上,他声称是遵守政府的命令,最后仍受到审判。 而同是柏林墙的守卫者费雪则认为统一后那些审判非常公平:「你不能不开枪,但你可以选择射不中。」
在这样一个体制内,还是可以有作为,我们不能不考试,不搞那些布置的任务,但能选择如何去做,用最少的精力去做,用更多的精力做创造的事情
《窃听风暴》查理·哈纳领演,这是最好的电影——The Lives of Others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