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热搜,陈粒出了新歌,是支付宝五福电影《七里地》主题曲(这IP也是厉害,支付宝的五福都出电影了)听了一下还蛮好听。
微电影是许鞍华操刀,金士杰和春夏主演的,短短9分钟,讲述了闯关东那代人和后代人的迁徙与回家。
为了存活,爷爷辈的山东人逃到关外,为了更好的生活,爸爸靠着好好学习走出冰天雪地,立足在国外。三代团圆,但思乡心切,写福字,送福字,才是国人内心浓浓的年味。第三代的孙女带着外国男朋友,不远万里,代表爷爷回家送福,和小朋友们一起扫福字,“福在,家就在”。
因為是許鞍華拍的,所以對這部短片的解讀不只限於效果。反而,好像從許鞍華的眼睛看到一些純粹的,她想要探討的更大內容。
此時的我剛剛回到大陸,面對昆明這樣一個不大不小的城市,感到些許陌生。離開了台灣,忽然意識到在那裡潛在依賴的一種人情味,仿佛有一種底子,兜著漢人骨子裡化不開的味道(當然,它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如人情世故)。這方面,香港與台灣的一些有誠意的導演是保留了的,在他們對自身經驗/時代變遷的反思中,你方能看到整個大陸,在革命敘事與商業巨輪滾過之後可能遺失了什麼。
因此
是枝裕和在近作《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第九章(311页)有这样一句话,「以我而言,主題並非在拍攝前就已經確定,通常是在堆叠作品的細節時,同時并進產生的。」
是枝裕和在其超过二十年的电影制作生涯中,巅峰作品几近半数,且仍在建构、突破。许鞍华,作为国内一顶一的生活派、日常系导演,凭借敏锐触觉和细腻手法,捕捉到了细微的生活之光,温暖着万千的饮食男女。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七里地》这部短片,仍旧是堆叠了大量细节,带有强烈的许导风格。可是,影片却又如此违和
《七里地》同隔壁《啥是佩奇》都是年底的宣传片,一个宣传电影,一个宣传支付宝。俩片类型相似但却正好形成两个极端,《啥是佩奇》是一个显然由专业广告团队做主的片子,了解观众的需求,观众需求什么?过年了,需要一点暖心的故事,《舌尖》即是如此。而《七里地》作为文艺大导许鞍华导演的作品,半点许鞍华的影子都看不到,仅剩下了许鞍华平述日常的表现,内核反而像什么,像央视每逢过年记者们问老百姓的“你幸福吗?”10分钟的片子主题空洞,动辄横跨70年祖孙三代人,但是五十年代的社会矛盾
许鞍华继续用她擅长构建的日常影像完成了《七里地》,她坚持自己的同时也毁掉了这部贺岁短片。《七里地》以“福”字简单串联起三代人的感情,因为片长短、信息多(也即不断需要“动作”),加上三条时间线交叉发展,情感没能酝酿起来,最后只能借助口号(“但福,一直是我们心里不变的信仰”)和歌曲(陈粒的《四海》)升华,最终给观众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这证明了文艺片与广告(或者说带有明显商业意图的短片)之间存在的巨大隔阂。在文艺片中,许鞍华可以得心应手地用日常影像反映真实生活的情状
【七里地】打败观众!沒感覺到「福」就看見大寫的「尬」!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