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其实超简单,上海一家饭店的领班和偶遇的姑娘一见钟情,领班喜欢上海,姑娘想去美国,领班攒钱送姑娘去了美国之后发现其实推姑娘去了火坑,孤身一人赴美去救姑娘,去了发现自己才是那个跳进火坑的人,为真爱丧命纽约。
中间穿杂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风景,当然还有怀旧电影都少不了的美国梦和花钱走黑路子办签证。
我喜欢这部片子的点在于每一个人物都很有特点,爱工作爱上海的好男友路途,活在亲情压力和爱情夹缝中的有“资本”的阮玉鹃,,事业有成却爱着小鲜肉的大叔米先生,包括酒店里的歌女kate,金老板,莎莎,每个角色都有成功的个性塑造,不是纸片人。
我一定是厌倦了男女主人公在互诉衷肠之后一片大好的桥段,所以格外欣赏这部片子在男女主人公实际距离上的处理。
男主路途不想去美国不仅是因为在上海有一份薪水不错有稳定的事业更因为在美国有不愿意再去牵扯的至亲;女主阿鹃一定要去美国也不仅是一万年渴望更好的生活更是因为背负着母亲长久的压力,两个人在爱情之外都牵扯了更多更多更重要的因素,但是电影迅速的一带而过
1994年,二十多岁,出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正是跟父母差不多年纪的那辈人。
我问母亲,你在94年的时候想过今天会过上现在这样的生活吗?
肯定没有。
当时的主流电视机还是黑白的,打电话需要在办公室打或者去邮电局而且还得掐着点赶紧把想说的话说完,家里普遍只有自行车。
20多年后,她看着4K超清电视打盹,天天和家人远程视频一聊聊一个小时,出入都是四个轮子代步。
技术的发展远超想象力之外,作为落后国家,反而借助技术的后发优势,以更大的跨越性享受了技术发展的红利。
经济的发展速度在意料之外,不要以为认同这个国家的发展速度是“五毛”价值观,这是可以用理性的数据和感性的生活体验可以证实的事实。
所以,当我们站在20多年之后,当我们对这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看那个时代的人们和他们的选择,除了不理解,剩下的是可怜。
100块可以泡到超模素质的妞。
在美国打黑工仍自觉高人一等。
不理解他们为何在出国这条道路上的选择如此极端。
可怜他们在刚刚开放的国门面前,是如此的单纯、如此轻易的被骗。
不过是因为没见识。
——虽然鹃做出种种爱着路途的表现,但毫无疑问,她母亲对她的熏陶已经让她耳濡目染,对财富、地位的追求超于爱情。不管她有什么委屈、何种无奈,她的行动已然说明一切。你可以说,她曾经在KTV里拒绝过周老板的挑逗,还打了他耳光,但没有人是永远不改变的,鹃妥协了,她在受到种种的无奈与现实打击下,还是选择了有钱有势的男人。我们可以说,鹃不爱路途吗?当然不可以,鹃对路途是真爱。但是这种爱,我之前说过了,没有她的野心强烈。
其实就是这样,有些人更重情,有些人更重义,有些人更重钱,有些人更重权,有些人......
当几者之间不得不做取舍的时候,悲剧将上演。
放到大环境里,我是沈阳人,沈阳在那时候也算全国前五的城市,同样有着“淘金热”,目的地主要是香港美国日本,在刚刚走出物质不丰足的年代的人眼中,钱就是万能的,他们对钱的信仰往往高于常人。我父母周围也有不少女同事像鹃一样,出去了就再也不愿意回来了,她们大多在异国找到新的伴侣,有的还抛弃了丈夫孩子。
人有千奇百态,而这只是其中某个时代某些地方某些人物的缩影,受众不多
【纽约纽约】阮玉娟(鹃)想要的改变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