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理念不同 教出来的小孩也不同
那样保护孩子,结果只是得到温室里的花朵,等父母不在,孩子会怎样
移民,是,想要给孩子最好的环境,的确很危险,不安全的食品污染的空气。
可是夫妻关系呢,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结婚后,女人的重心就完全是孩子,丈夫,自己都要往后排,有点偏激的那种。迷失了自己。本来好好的家庭,也能过的不错,结果呢,折腾呗。
别人有的自己孩子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孩子还要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好像很大竞争的感觉,所有人都在拼命往前跑,可是呢,会不会错过路上的风景
大环境让大家都太着急
尽管此篇电影揭漏了很多值得反复思考的话题,但平心而论,真正能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自己的孩子要去向何方的有几个呢?
大人最应该教给孩子的是生存的能力、赚钱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搞个温室放进去。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过的好一些,这当然没有问题,如果有条件就送去留学,没有条件就好好的培养孩子的自身能力,强化他内心的自信感,锻炼他做事处事的能力。
不要让他们去外拼,外在的物质随时会因为某人的一句话被彻底的打碎,而孩子那颗心有可能会瞬间崩溃,且不谈到头来孩子会不会对父母做的感恩。
不管我们的父母本身条件是怎样的,那都不能成为阻碍孩子自身成长的借口。
不管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而人们永远追寻的都是幸福和快乐的人生,外在的物质可以很充足,但却非常容易就会失去。内心的物质确是一直充足的,一直给,都给不完,这是每个家长最应该送给孩子的礼物。
未来的孩子将去向何方?你安排的生活是孩子想要的吗?反复的问自己,反复的问自己,那如果这个定了,那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局就已经定下来了
影片结局时,当互惠生娜塔莉要离开中国,在告别酒会上,客串的孙红雷将本片主旨和盘托出,不加一丝修饰,生生的给当今社会上的“孩儿奴”父母一记响亮耳光。
孙红雷所读的是一封德国互惠生在中国家庭生活一年的感受,一个外国友人以“外人”的眼光锋利的剖开了如今孩童教育濒临腐烂的伤口,时下的中国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硬生生的绑架孩子们的童年快乐,如果当跌倒和受伤都不再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未来为人的独立性将不堪设想。片中徐帆扮演的母亲就是因为过度保护自己的女儿皮皮,导致女儿5岁了连骨头都不会自己吐,而为了移民请来专门教授女儿英语的互惠生娜塔莉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和西方国家特有的教育方式让这个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产生了根本上的改变。原本的甩手掌柜,受气包的父亲终于等来了“解放”的时刻,不知不觉间将母亲“孤立”了起来。
本片所描述探讨的话题在我国电视剧界经常出现,可以说一部40多集的电视剧不厌其烦,反复讨论的就是这些事儿,如果你觉得电视剧太长,倒是可以选择观看一下本片,因为在90分钟里
两位主演徐帆和陈建斌的演技没得说,就是冲着主演去看的。
但是看完了觉得电影有点浅。而且,看完的时候,心里有点不舒服。从头到尾电影就是站在政治正确的角度在批评妈妈的行为。完全没考虑一个曾经喜欢才子的女孩儿,是怎么变得神经质、暴躁、易怒、看不起自己的丈夫、把自己的女儿装到套子里、一门心思想出国……
妈妈的这种集大成的中年女性的焦虑感是怎么形成的?简单一句随大流、没主见就可以解释吗?导演完全没有解释,只是一味的批判。
陈建斌饰演的爸爸作为导演的代言人
一直很关注这个片子,一是因为有很多明星参加,二是对于互惠生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中西方文化相撞,那一定是有欢笑,有火花,有矛盾,有泪水。影片中其实提到了很多当今社会现状与问题。随着身边生活环境,食品安全,子女教育的问题,很多家庭盲目的选择了移民,借用篇中的一句话“改得了环境,改不了心境”,人们可以去寻求更好的环境,但一定是基于你有计划,有打算,有决心,而不是盲目的为了孩子,为了教育,要以整个家庭为出发点。影片中热情的哥伦比亚互惠生姑娘的到来,每天与小孩子的相处,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不用走出国门就说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且能用西方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很多妈妈,爸爸把孩子严严的包裹起来,怕受伤,怕挫折,但是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早晚都要去面对困难,早晚都要独立,片中的互惠生用她西方的思维,与中国家庭的传统思维进行碰撞,很逗乐。但是笑后想想,的确中国的小孩有孤独,不自由的地方。可能片中互惠生只是一个西方文化小小的缩影,但是也启发了很多中国家庭,如果没有十足的准备走出去,那就试着吸收外国的文化
洋妞到我家:平庸的喜剧片 到底怎样的教育才好呢?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0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