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是个没有多少道德的行业,也是个高危行业。凡是与其沾边的都应该防范它带来的杀伤力。警察也是人,但是警察对自身体系还有法律的认识是多于常人的,经济犯罪调查科也应该比一般人更明白金融情报监听是一个多么容易让人走向邪路的工作。现实应该是这样的,不过电影中的人物很无奈。
我觉得这部影片最后三分之一就是编不出来了。还有张静初这条线怎么显得那么游离啊,可有可无的。
全世界的灾难类型片中主角生还的定律到现在应该说基本失效了,看过《The Cave》,绝对的血腥恶梦,看完的当天晚上我自己就应了近年来最大的血光之灾。《The Mist》更酷,主角绝望地射杀自己的儿子后,恐怖的迷雾却正在逐渐地散去。以前的类似《异形》系列,尽管惊险连连,配角一一玩完,但女主角一定会成功生还,结束的时候观众会松一口气,你会想推开窗看看白日的阳光,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而不让你缓过那口气来的滋味是什么呢,没有人是自虐狂。这到底是电影的进化?还是人类在进化?
希望不再总是会降临,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理投影。
昨天在家看了港片《窃听风云》,出人意料的好。开始城市肮脏角落里的老鼠镜头就定了基调,底层的绝望,繁盛中的罪孽。
如果你背负生活重担,即将走入绝路。如果你不得自由,丧失尊严。会不会像他们一样拿出全部积蓄,或者干脆高利贷款,买一只通过玩忽职权而得知的有内幕的股票?只求一线生机,或者贪求一次转机?不顾一切,然后,不出意外的、悲哀的、彻底输掉这场赌博。如何善后
可能由于之前专业的原因,比较关注欧美的电影,对港台片并不感冒。再加上老妈认为看欧美电影属于学习范畴,看内地和港台的就是不务正业。每次当我的本本里发出她能听懂的语言,老妈总会略带惊异地说个反问句:“他们说的是汉语啊?!”
在我所看甚少的港台片中,《窃听风云》还是8错的。
1,小
一个小小的贪念造成杀身之祸,影片阐述了“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古老朴素的道理。
小时候老师在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时,又补充了两句“莫以一丸之小而嫌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还说写作文时要可以一起都写出来,增强效果。
后来,发现大家都说做事要有主次,要分轻重缓急,看来那个“小丸子”有时还是要嫌的。
后来,发现领导的办公桌也不是每天都自己整理,看来“一屋不扫”之人也能有所作为。
后来,发现不是有善、恶之人,而是人都有善、恶之面。
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看来万物没有统一的准绳,每个人的小与大都不同。
看完电影,感觉真的很好。刘青云棱角并不分明的脸传达着至man的情绪,古天乐落魄的一家之主很是出神入化,吴彦祖继续以一个一不小心走错路的乖小孩示人,张静初少女般的离婚妈妈让人感叹电影果然是时间的艺术。
中间一大段展现兄弟情的镜头,用了蒙太奇,走廊里,天台上,仨帅哥抽着烟,相互开着玩笑。再来点爵士,美到不行。一年后,演讲的那段蒙太奇也很到位地达到了讽刺的效果。
回到家,小孩问我看了什么,我是这样说的:
今天又三个叔叔,他们因为贪心干了坏事,结果被警察叔叔发现了,结果他们很惨地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不要干坏事,也不要抢人家东西。你长大了千万不要抢人家钱,也不要抢人家老婆!
《窃听风云》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目露凶光》,前者的背景是最近的经济危机,后者的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金融风暴,两片中故事的驱动力都是围绕着金钱的纷争残杀,不过前者是男性群戏,后者刘青云独挑大梁,但他们因金钱所受的煎熬痛苦却是一致的。
影片说到了贪婪,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有人拿这一点来大做文章,以为是影片的文眼,那无疑是隔靴搔痒。剧中人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也还在常理范围之内,未见得暴露了多么黑暗的人性弱点,这不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影片对窃听技术的展示着墨不多,其中的仪器设备也不见得多么高精尖,所以这也不是一个关于展现神乎其技的间谍技术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关于通过非正常手段赢取人生筹码的故事。
英国作家毛姆曾不无揶揄的说:爱使世界转动,但给转轴加润滑油的是金钱。显然他还是过于乐观了,思维里带着古典时代的温存,不愿让真相的强光刺痛读者的眼睛。从文学里走出来,来到香港某栋建筑的天台,天台上的三人组梁俊义、杨真和林一祥也肯定会认为毛姆是在讲笑。他们是警察,窃听领域的顶尖专家
【窃听风云】真真貌似银河映像出品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