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唐山大地震。
和以前看催情电视剧不同, 这次眼泪是它自己流下来的。
专注的看着电影。不觉自己已经哭的妆都花了。
影院里有个老奶奶 从头哭到尾。我都被她感动了。
其实我很想问她 是不是经历过这场大地震 或者是有亲人在这地震中逝去了。但是始终没有问出口。她眼泪婆娑。花白的头发。我想 这种痛或许只有老一辈才体会的更深刻吧。
看到母亲給女儿下跪的那一段。我彻底失控了。
或许她觉得对不起女儿。或许是这个心结让她悔了30年。也怨了自己30年。或许她觉得愧对女儿。或许。 她那句 没了 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让我心里五味杂全。仿佛一下能体会到 她的无奈 她的心酸 她的痛。
或许我们后人只能站在一种同情和看国痛的心去看。
我们无法和他们站在一个高度 用同理心去看地震。
所以我们不懂这场浩劫给他们的伤害与打击。那么 就默哀吧。
我愿经历过这场浩劫而且还健在的人 身体健康 全家幸福。
我愿在这场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在天堂里安适。幸福。
还有一点 我很不明白 冯小刚这次为什么要张静初来演。
个人觉得她不适合这样的剧情
如果没有看影评,没有去了解《余震》;如果只是看了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名称,又看了画面效果震撼的预告片,你走出影院的时候对冯小刚发泄你的不满,真的不是你的错,当然,也不是冯导的错。
放心,这不是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的失败,不论是作品本身还是票房。
放心,这不是宣传上的失误。让观众误以为是场面宏大的灾难片而满怀期待地走入imax放映厅想被震撼一把的观众失望,这并不是场意外,而是个精心策划的结果。
放心,这不是观影者的损失。接受唐山大地震是情感类影片,你就会发现,它表达的亲情和宽容,还是值得你为之买单的。
我在电影散场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思考,原著《余震》是否更适合做为这部电影的名字,更适合讲述了一个普通唐山家庭在震后32年间的悲欢离合。余震,已经把观众的感官重点放在面对和接受地震这样一个冲击的态度,不会在灾难的场面是否震撼的问题上计较。这样影片会更接近甚至超出观影者的预期,就更有机会获得好评。但是,为何它没有做为电影的名字呢?因为它不是一部艺术电影,它需要营利,从编剧到导演及演员均为此角度考虑。试想
姥姥说,姥爷说,妈妈说
——评电影《唐山大地震》
“那天特别热。入伏以来没那么热过。热得邪乎。”——我姥爷说。
“半夜两点多,总算睡着了。地光特别亮,当时我还跟你姥姥说:‘妈,开灯干啥呀?’你姥姥说了句‘地震了’,抱着我就往床底下钻。这时候就已经都(塌)下来了。”——我妈妈说。
“地声跟打雷似的,比打雷响。我还想:咋下这么大雨呢?”——我姥姥说。
“整一面墙把我拍在下面了。”——我姥爷说。
“根本来不及跑。几秒钟的事儿。”——我妈妈说。
“床边儿不是有角铁吗?断了,又把我大腿根卡住了。动不了了。我就只能抱着你妈。一块砖头就砸我脑袋上了。当时就是个大窟窿。你看,现在还有疤呢吧。”——我姥姥说。
“我琢磨着我肯定没希望了。跟你妈、你姥姥喊:别管我了!”——我姥爷说。
“当时(地上的东西)一蹦多老高。咱家的屋顶整个甩到隔壁去了,我跟你姥姥抬头能看见天。是,嗯,天是露着的,万幸。都塌完了之后,周围一点儿声儿没有。静着呢。”——我妈妈说。
“后来又震,角铁越卡越紧。你姥爷更动不了
这是从原来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选过来的一段。朋友陪我去看唐山大地震,看完了她对我说你写点什么吧,于是我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这只是我个人和我身边的人对唐山大地震的看法,请不要因为我的这些话对唐山或者是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有什么偏见。我是爱唐山的,也觉得拍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对唐山来讲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我只是想说,在我这个老唐山人眼中,在我的回忆中,唐山大地震不是这样的。
——————平淡无奇的分割线————————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
我一直羞于提笔就是因为这个词“唐山大地震”确实对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来说“唐山大地震”五个字,只是提高票房的噱头,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但对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来说,那是一个梦魇。
我奶奶曾对我说过很多次“地震那天闷的厉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好不容易睡着了,就觉得好像哪都在晃。你巴巴马上就跳起来,左胳膊夹着你爸,右胳膊夹着你二大,就跑出去了,一直跑到地里。我都没敢回头看,但是我知道,咱家的房子,早就塌了。”没有眼泪,没有愁容,最可怕的是历经世事后的平静
看不懂的唐山大地震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