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从另一个角度向观众展示了被害者家属的不同态度。为了避免过多剧透,只想谈谈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角色。
某天,8岁的Odette正在房间里画画。和父母的好友走进她的房间,提议和她一起玩洋娃娃。但规则是:由Odette扮演洋娃娃,这样他就可以为她梳妆打扮。他催促着Odette进入浴室开始游戏,关上了房门。
长大成人,Odette心中一直有着这扇不曾再此打开的房门,和一块结痂的伤疤。我们总以为时间可以疗愈一切,和伤痛共处久了,就会习以为常,而渐渐忽略它的存在。
然而现实却是
电影选角很值得思考。成年后女孩和父母袒露心事,母亲甚至觉得这一切都是小女孩的幻想,毕竟在她眼里这个施暴者“长得帅又成功,跟变态不沾边”。这种stereotype贯穿整个电影,母亲对孩子的求救根本没往心里去。小女孩长大以后舞蹈里都带着童年的阴影,虽然她很成功。
其实《素媛》、《熔炉》里出现的那种老恶丑并不是变态的固化样本,恋童癖也可能是潇洒多金衣冠楚楚的,不要思维定势。
The Tale和这个一比真是电视电影风尽显。有创造力的法国人玩出这么多转场gimmick不稀奇,遗憾的是因此显得有些不够focus。喜剧本身不是问题(是很不错),但用舞蹈叙事和传递情绪的好概念感觉没有做到最佳,舞台飞升不错,但其余除转场外的视觉亮点不多。另将主角的创伤/成人后的一系列挫败同美国嘻哈/黑人ghetto文化相关联总有点怪怪的(想当优雅芭蕾舞演员没当成,创伤了于是就玩街头霹雳舞?)感情线还是hit on the cliche though hit on the right note.
看电影时对妈妈的态度反应十分震惊,心想还有这样的妈?
然后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想到一个机理。
爸爸所属是社会道德掌权的一方,没有那么多道德枷锁,所以遇到女儿被侵害这样的事,义愤填膺地理所应当;
而作为对比,妈妈却质疑女儿、恶言讽刺女儿,觉得女儿“毁了”强奸犯和家人。不可思议之余,我想,是不是因为她本身就是社会上受到更多桎梏的一方,因而斯德哥尔摩发作了呢?
我不知道自己表达清楚没有。我的意思是,如果社会对于性别平等做得真的很好,那么人人都对犯罪有出乎本性的反抗和控诉。
但是
影片看得令人崩溃!小女孩遭受的一切,没有告诉妈妈,真的是有原因的。
我不能理解她母亲的想法和作为
我能体会母亲可能不够细心,没有观察到孩子的异样。但是在女主说出罪犯恶行的时候,母亲的作为令观众失望,更令女主心碎。
原来不是所有母亲都爱孩子的。
她只是以自己舒适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希望女主走出阴暗,远离伤痛!
《不能说的游戏》每个母亲都应该努力让自己活在爱里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