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这一切的根源,他怎么惹了一个养狗人
《毕业会考》(Bacalaureat 2016)这部电影在针砭时弊的同时也深入刻画了人心和人性。片中的某些细节值得仔细推敲,若不这样,我们可能会得出完全错误的认识。“针砭时弊”当然是故事的连带起的效应,但若我们仅考虑故事中事件发生的原因,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本片男主角、外科大夫罗密欧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他不仅是自己家庭危机的制造者,也是他女儿毕业会考前麻烦的间接制造者,而其中的关键可能在于他并不知情地惹毛了一个养狗人。
终于看完了毕业会考 …两个小时,以父亲为原点展开的一系列交换对象的长时间对话使我焦虑,我们仿佛一直在经历这种被期望…父母视我们为珍宝,却又害怕我们成不了金子,好像只有在他们打造的试炼之路上我们才能闪闪发光,从而成为他们理想中的骄子。也许我只想去郊外看着松鼠跳舞,和喜欢的男孩过不咸不淡的一生………
生而为人,生而为父母的人,未来我肯定不是能为孩子放弃3分之2自我的人吧…以上言论和电影本身无关,是部好片子!
我们在不同地方但有着相同的担忧
爱情和亲情大概是电影中最常出现的主题,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在发生,都会引起共鸣。
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毕业会考》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 罗马尼亚。片中的中年父亲比起玛伦•阿德电影中的父亲的处境就复杂多了。作为一个外科医生,罗密欧其实已是生活条件不错的中产阶级,但他还是住在共产主义时代粗制滥造的公寓里。他有一个已在癌症末期的母亲,一个与他貌合神离因不肯与制度妥协郁郁不得志而患上精神衰弱的老婆,一个面临高考的女儿, 还有一个发现自己怀了孕的情妇。
电影的情节通过了罗密欧接到关于女儿在上学途中被强暴的电话展开,女儿在事件发生后显然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在这种情况下她是否还能参加考试呢, 假如她达不到80分的平均, 她申请到的英国奖学金就会落空。对罗密欧来说这是眼前最需要紧急处理的问题。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终于通过种种关系,安排好作弊的方法,以便女儿得到足够的分数。看到这里,作为一个中国观众,我们自然有更深的感触。
影片的高潮是
有没有觉得这部电影很熟悉?you are right!如果放在某朝,这部电影一样成立得天衣无缝。
一个中年危机的男人,在社会中拥有很高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医生,一心栽培自己优秀的女儿逃离自己的国家去追求另一种制度。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中年男人的人设。备受尊重的医生,家庭顶梁柱,道貌岸然地教育女儿所有标准。然后实际上?搞外遇,为了能让女儿出国为其走通各种关系。对待二奶的儿子和自己的亲女儿,到底真的是亲疏有别。女儿出事后第一反应便是,还得参加会考,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逃脱这个国家的制度,去享受资本的优越,尽管女儿并不乐意遵从。在这个中年男人身上,很多对立的事情都生存着,这样一个矛盾体,做着各种矛盾的事情。厌倦一个国家的无望,想到的不是改变而是逃避。不喜生存的潜规则,却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利益玩转游戏规则,告诉女儿“我们要的就是结果”,告诉自己的妻子“学校里学的都是狗屁作用”……so,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婉然一笑?就是这么熟悉。
影片很多细节我都特喜欢,也值得一提
一场毕业会考,牵出了罗马尼亚人情社会的面面观。
影片中的父母希望女儿生活在一个有规则、讲原则的“规范社会”——比如他们所向往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为了通往这个美好新世界,父亲不惜破坏多年来给女儿树立的“正确的观念”,希望以“曲线救国”的方式敲开新世界的大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美丽新世界在与《毕业会考》同时在今年戛纳夺奖(金棕榈)的英国影片《我是布莱克》中,并不美好。所以,即使父亲如愿送女儿到英国,很可能只是让她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世界上残酷的,女儿早晚要面对,这也是成长的代价。
作为海归,罗马尼亚的中产阶级,这对父母也许并不是不明白这个事实,但20余年深陷泥潭的岁月,让他们把改良或改变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另一个世界未必美好,也许同样残酷,但相对于举步维艰的罗马尼亚泥潭,英国顶多算一潭死水。
影片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女儿的选择。她也许只是一个图样图森破的女生,但她的父母对她的培养是成功的(虽然这种成功也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她父母的设定),在一连串的毁三观的遭遇中,她可能犹豫过
《毕业会考》人情世故的关系社会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