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宣称自己喜欢电影,但却是在前几天去看电影周刊面试时以为看上去年轻但睿智的编辑给我和另外一位的建议:可以多看一些电影史的书和影评,提到建议看罗杰 伊伯特的影评,这才第一次听说后,实在惭愧。
这种纪录片的形式依然是很喜欢的形式,片中也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倾听跟罗杰 伊伯特有各个层面联系/关系的人的带着回忆亦或是采访,以及病房里主人公的现况、病情的实际拍摄;妻子家人相处的片段;;回忆的片段来全面展现罗杰 伊伯特。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是很伟大的影评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丈夫,努力找寻自己的爱人-找到了现在的妻子;在跟吉恩一起主持影评节目相处的过程也有“孩子气”的一面;对于有才华的导演非常惜才,电影中马宾斯科塞斯曾经有一度很低落,也是因为罗杰和吉恩的“帮助”让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电影中还有两位被采访出镜的导演(直接和间接)提到罗杰的帮助,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他们现在的成就。
感动于罗杰 伊伯特和吉恩·西斯克尔的相爱相杀的友谊。同时作为影评人,彼此视为最大的对手敌人
《人生如戏》的开头30分钟并不怎么吸引人,作为一部讲述已逝名人的纪录片,导演并没有采取常见的倒叙手法,而是采用了将罗杰·艾伯特在医院的日子贯穿于其成长过程的非线性式叙述手法。直到40分钟后,与友人合作开设电影专栏、50岁结婚、友人患病逝世、自己患癌症切除下巴、做一个无法“发声”的影评人……看到这里,释放出一个影评人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的信号,泪目中,罗杰不完整笑脸一直充斥着屏幕。
人生如戏,戏如一个以语言吃饭的影评人竟然被摘除了下巴无法发声,戏如白人与黑人坎坷又完美的结合,戏如被赫尔佐格评价为电影战士的完美主义者病倒后依然追梦。罗杰将自己的生活导演成了独一无二的励志电影,病倒后的他坚持完成了建立电影网站、出版影评、巡回演讲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直到他觉得自己可以放手离开。
而《人生如戏》中罗杰创造的一系列数据,本身就是向电影或曰所有电影工作者致敬的最佳证明:对25年间看过的上万部电影写出了6000余篇影评,在《伟大的电影》一书中推荐的100本电影
我从未有如此的强烈感觉想写一篇影评而且还是记录片。但,和罗杰的影评相比, 这根本不能算作影评吧,应该只能算作一篇观后感。
如果说以前的我对电影的热情是空洞的,是无内涵的,但看完了这部影片,我觉得是彻底爱上了电影。如果你也在为自己爱电影爱的不够深刻而反思,为自己看不懂电影而迷茫,再或者你根本不怎么了解电影;看完《人生如戏》,看完罗杰.伊伯特的一生,你将会被他对电影的热情所感染,这种感觉你无法抗拒!它犹如惊雷,犹如巨浪,刺激着你每一个毛孔;你真的会爱上电影
让人哭也让人笑的故事,牵动着你的神经,和故事一起呼吸。
影响故事温度的因素,讲故事的人与被拍摄者之间关系的亲疏,是一个影响因素,讲述者对故事的理解和切入的角度也是一个因素。又回归到一个视点的问题,如何在视点的转换过程中,延展某一时刻的时间维度,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你要表达的内容,跟着你想表达的情感一起共振。
印象很深的一个段落,罗杰伊伯特临终前最后一次入院,由于病程进展太快,导演没来得及拍摄任何影像,这又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刻,如何表达此时复杂的情感?
一个补拍的长长的医院走道,字幕交代着导演和罗杰之间最后的对话,导演的念白是急促地、紧张地,然后黑屏字幕,罗杰回答导演的最后一句话:I can't 时间仿佛静止。
黑屏,罗杰妻子的声音进入,再罗杰妻子讲述临终时刻的特写。之前有长长的铺垫,罗杰是一个乐观幽默的人,在妻子的鼓励下一直顽强地在和病魔斗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罗杰背着妻子签下了一份不再抢救的协议。观看的情绪,随着罗杰妻子的讲述不断推高,终于爆发。
黑场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大半年不见的朋友,在北京这个地方,终于聚上了一回。
小酌完几杯,看夏夜来得晚,决定穿过胡同小巷,换个地方再喝一轮。途中,有人说,不如大家合张影吧。其余几个,一边做惊讶不可思议状,哇靠起来,一边还是迅速配合,就地站好了。
事后再看照片,我清楚地记起,三年前,我在那个胡同口拍了张风景。当时怎会想到,三年后居然鬼使神差,又站墙底下合影。北京的大风还是一阵又一阵,提醒着我,时间的海洋正在翻滚。
这几个朋友因为喜欢电影结识
罗杰·伊伯特于1942年6月18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1967年他放弃了芝加哥大学的英语博士学位,入行写影评,并于1975年获得普利策评论奖。他在电视节目中开创的“拇指向上”的评定方式,成为影迷心目中影片的质量保障,《盗梦空间》的导演克里斯多夫·诺兰就曾在2002年因为他的《失眠症》获得伊伯特“拇指向上”的肯定而激动万分。
2000年,罗杰·伊伯特(右)与伍迪·艾伦在芝加哥大学聊电影。
影评人Dana Stevens收藏的伊伯特回复她的信函。
早报记者 沈祎
当地时间4月4日下午,美国著名影评家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因癌症在芝加哥去世,享年70岁。2002年,伊伯特被诊断得了甲状腺恶性肿瘤,2003年,癌细胞转移到唾液腺。在去世前两天,他还在博客中写到,自己因为癌症复发,正在接受化疗。罗杰·伊伯特的妻子Chaz Ebert周四向媒体表示,伊伯特在最后一刻很平静,“他看着我们微笑,没有挣扎,也没有痛苦,他走得平静而有尊严”。
“回头电影院见”是他
留给影迷的最后一句话
人生如戏:紧凑!东方早报:他为美国电影代言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6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