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峰原来是编导出身,怪不得故事讲的那么精彩。
看《枪火》我都不记得自己笑了多少次:几个人无聊到踢纸团;烟中的火柴燃出火花;完成任务后几人自诩是完美组合;最后车中黄秋生抽着烟如释重负的笑…我相信,一部能让观众由衷发出会心一笑的片子是优秀的。杜琪峰崇拜黑泽明,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男主角们在最后的战场上都有一股日本武士的情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了。记得黑泽明的封笔之作是《蛤蟆的油》,回顾过往,大师再次自嘲是一只丑陋的蛤蟆,江湖再见……
相比较《枪火》,作为女生我还是更喜欢《放逐》多一些。通片昏黄的色调很是温馨怀旧,对事物的感知和拍摄手法较之以前也更为成熟。看过他后期作品《单身男女》、《大块头有大智慧》、《瘦身男女》等爱情片,和早期黑帮警匪片不同,似乎都是些有意迎合市场需要的商业片,面对内地的“剪刀手”,从“不妥协,不低头”,到遵守游戏规则,或多或少都有些“懂的弯曲”的成分在里面。已过天命之年的杜琪峰,再向大师致敬的同时
影片里共有四场枪战。
开头吴镇宇和张耀扬先一步找到阿和。他们得知黑道老大大飞请了杀手要杀阿和。提前过来保护他。
紧接着黄秋生和林雪来找阿和他们是大飞派来的杀手,来取阿和性命。
两波人对视一眼,吴镇宇想让黄秋生收手,黄秋生表示自己没办法,上司必须要自己杀阿和。
过了一会儿,阿和回来了。
他也知道自己暗杀大飞失败会受到报复,所以并不惊讶。
回家之后还留了门,让两波人进来。
进来后对峙、站位。拔枪、互射。
这是第一场枪战,是铺垫。
打完之后,两波人帮阿和装修、切菜,做饭。
今天才有机会观看肚脐风的《放逐》,中凯文化的正版。看完之后觉得很不错,老杜一向喜欢用冷色调,如今用起暖色来效果也别有风味。黑暗中的蜡烛,酒瓶的反光,都给人一种深秋的辉煌灿烂之感。很多网友喜欢把《放逐》和《枪火》比,认为他们是姊妹篇。我猜他们那么说是因为两部影片情节设置和人物关系。也有网友表示失望,认为本片手法老套,可以发现老杜以前的各种影片的经典镜头,所以将其视为导演的自我重复,或者干脆称之为“向自己致敬”之作。
他们把话都说完了,看完别人的影评再来写影评就这点不好。不过,这倒也难不倒我。
我个人觉得,《放逐》是一部向《英雄本色》致敬的影片。在影片中导演不再把情节的精巧和结局的出人意料放在首尾,而是纯粹地去拍“兄弟情”,大有让观众看看我老杜手下的“兄弟情”又是如何的气概。从影片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有这个怀疑,因为其中的用色和以往完全不同。颜色越是丰富,色彩越是绚丽,也就让人越发隐隐觉得这会是一出悲剧。因为不在绚烂中凋零,那么绚烂本身又有什么意义呢?张开这样的幕布
备份一下再。2006年写的。
先试着从大陆版《放·逐》还原一下杜琪峰的本意:首先,回归前夜的澳门处于权力交接时的真空,警察没有需要负责的“大头子”,所以他们对这段时期的暴力事件、特别是回归当晚十二点之前的枪战应该没有管——第二天的“新头子”只会管第二天的事嘛。“我们回去再部属一下,逮捕他们”、“汇合其他兄弟,来一个一网打尽”想必都是“搞鬼”后的国语配音,不是原词。其次,“火”肯定不是什么“卧底”。最后,任贤齐的“一起自首”也应该是偷梁换柱后的话,“一起跑路”才更符合人物的发展线。
毋庸置疑,《放·逐》不是《枪火》的续集,但它却很容易让人想到《枪火》。除了张家辉换掉了吕颂贤,主角们承接了《枪火》后三分之一的全部人物关系:张家辉得罪了任达华、任达华指使黄秋生杀掉张家辉、吴镇宇力保张家辉而不惜与黄秋生翻脸、张耀扬跟着吴镇宇、林雪跟着黄秋生。我们几乎可以把《放·逐》看作《枪火》的另一个结尾。在多人物镜头的构图上
【放·逐】《放逐》是一部当代香港西部片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