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下了半日毛毛细雨,南京老城的春色仍遥遥无期,在更寒冷的北方,一队锦衣卫骑着快马,忍受着鼻耳的冻痛,将名将戚继光的死讯带进了京城……”本片原作小说《大明末世南京城》这样开篇。东南抗击沿海倭寇,北部建藩威慑蒙古的一代名将戚继光在罢免三年后,老死家中。“十五日后,地方官员的正式报本呈上礼部,礼部例行公事般地写下了十五行悼文,下发戚继光家族,对其一生功绩没有提及。这十五行平淡的词句,在福建浙江广为流传,令戚继光旧部唏嘘不已。”
握有40万军权,功高盖主,戚继光难免神宗猜忌。考虑到同代的武将的遭遇,同样具有重塑明朝武备力量宏愿的另一位名将俞大猷,屡被参劾并受到申斥,难酬壮志。甚至有明一朝,武官的境遇竟是越来越险恶。黄仁宇在名作《万历十五年》这样写道:“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这重文轻武的趋向。大约经过了一百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
看《倭寇的踪迹》实属无意,原本以为是部肥皂武侠片,用来解解闷的,不想却吃了顿作料浓重的大餐。
武侠、反武侠,严肃、无厘头,殖民、后殖民,这是一个各种元素的影像拼盘,虽然拼得痕迹明显。
你偏好哪种口味的菜,随挑随取。
你喜欢武侠,那么里面少不了刀光剑影,武林门派,一招致命,一战成名,但看上去很古龙却绝不金庸;
你讨厌武侠,那么里面充满了对武侠电影的反讽与颠覆,没有飞来飞去,没有江湖儿女,有的只是跳大神的招式,各大门派的壮士们甚至经不起一个普通舞姬的闷棍子。
严肃与无厘头就更明显了,一观便知。
导演显然在进行一场试验,很野心也挺艺术,只是要说的东西太多,处理不得当时就不知要说什么了。
无厘头的地方很搞,桥段让人捧腹。
最后说说与本评论题目有关的后殖民问题。
从这个角度去看,电影其实是当代中国的现实隐喻。
倭寇,代表了异族的侵略与殖民。
倭刀,代表了异邦的先进技术。
五大门派,隐喻了中华文明的恹恹病体,顽固保守派,激进的民族主义者。
戚家军遗卒
从威尼斯的各种赞美到早前看片会的各种“雷”。
《倭寇的踪迹》的评论一直处于两极。
直到上映。
我不是徐浩峰的优秀读者,《道士下山》读了一截,搁边上,也就再也没拿起来。
只有《国术馆》,我不是说这本就有多棒,但这确实是一本令我必须一气读完的小说。
所以,对徐浩峰的印象,不坏。
《倭寇的踪迹》是徐浩峰的第一部长片,改编自他在博客上公开的同名小说。
读小说,感觉是很平淡的,因为本身小说就不会给你太多生理的折磨。
电影不同,你得看,你得听,你更需要等待。
对于徐浩峰来讲,拍武侠片和现在其他青年导演拍惊悚片的初衷大有不同,你只需看过他们的作品便会明白。
徐浩峰拍武侠片不是把武侠片当做自己的踏入电影世界的敲门砖,对于徐浩峰来讲那个武侠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他不会一边拍类型片,一边心里纠结:内心深处还有更牛X的东西没法表达的出来。
《倭寇的踪迹》是武侠片,它给人独特的印象在于没有遵守常规,没有熟悉观影经验可以参照,它遵从的是作者内心对武侠对武林对世界的想象。
不过,《倭寇的踪迹》并不是没有缺点,甚至很多。
全程炸裂的剧情片 包罗万象——倭寇的踪迹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