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为背景,却写出了军队的内混,军队里充满了对新兵的霸凌,部队长整日寻花问柳,新兵们也整日厮混,有人利用职务之威报私仇害死了士兵,士兵长虽不同意也任其自然滋长,顺便于首长的老婆偷偷情。但是即使这样混乱,在珍珠港事件发生时,被欺凌的士兵仍然放弃和女友的幸福生活,执意要回到沙滩去参与到战斗中,士兵长虽很爱首长的老婆,但也不想改变现有的生活,最讽刺的是,士兵死在了回战场时自己人的枪口下,女友却体面地称他死于战斗。战争,大概如此。
大帅哥蒙哥马利的表演如同己出
乱世忠魂 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第2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看完影片,觉得里面的价值观有点混乱,男女主人格魅力不强,故事吸引力不够,电影主题也有点抓不到。
帕维特是一个特别倔强的小伙,甚至可以说有些死脑筋。士官长瓦尔登就和他不一样,他懂得如何在体制下生存。他也有自己的原则,但不是一味地用个人的力量去对抗体制,那真的只是螳臂当车,虽然精神值得佩服。帕维特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军队,甚至可以在危难的时候舍弃自己的爱人不顾一切奔向军队,最后却是死在了路上。这种爱国主义固然可歌可泣,但盲目的爱,没有智慧的爱是可怕的。他没有一点计划性就冲向军队,也不顾自身受伤状况,实在让人有点难以接受。相比帕维特,我更喜欢士官长瓦尔登,原则需要有,但不是盲目地固执己见。
1953年,韩战仍未平息,冷战两极争斗正酣。此时的美国,正面临着外在的巨大威胁和内在的潜在骚动。好莱坞当然也不甘示弱地拍摄了一批主旋律战争影片。由美国主导胜利的二战理所应当成为了黄金题材。镜头下男主角多为英勇矫健的美国军官,和金发碧眼的美女共同坠入爱河,谈情说爱之时也不忘开坦克架飞机乘军舰所向无敌。这些影片当然是为了提振战争前线士气。然而,哪怕世界形势恶化到地球毁灭,好莱坞也要自己担负着描绘歌舞升平、歌颂民主旋律的职责。以至于当时进电影院的观众仍陶醉在天佑美国的美国梦里。
弗莱德·金尼曼(Fred Zinnem )导演的《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3)却在那些战争片里显得另类,它既没有说美军一句好话,某些程度还客观揭露了美军内部的不公正,也没有反对战争的绝望或消极。它更像二战背景下的道格拉斯·瑟克(Douglas Sirk)型的情节剧(melodrama)。 瞧瞧这卡司,英俊正红的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和坚毅野性的伯特·兰卡斯特并列男一号,还有丰姿高贵的黛博拉·寇儿和迷人性感的唐娜·里德与之呼应
看完以后我觉得这一部和《翼》应该算是描写military homosociality的典范,完全不会让人误解。
除此之外本片和《美国丽人》《革命之路》都是结尾突然悲剧的手法,都是非理性的几个棱角人物充分碰撞的结果。
影片当中没有哪个人让你特别喜欢,基本都有点让人匪夷所思或者难以理解。
兰开斯特演的中士沃登,虽然善于处理工作,后半段是男主的支撑,也是整个company的依靠但是一方面勾引上司老婆,另一方面一开始对男主冷漠无情,最后竟然迟迟不肯调职跑路给人家一个承诺,和前面干练的形象反差太大
尽管有第二十六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导演这样重头奖的八项大奖之威,《乱世忠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典影片中,名声似乎还弱了很多。我近期也是因为对蒙哥马利•克里夫的影片比较有兴趣,才找到了这部影片,这是一部挺“奇怪”的影片,它显得有些主旋律,军人卫国的恪尽职守最终突出体现;它显得很有批判性,军队体系中的阴暗面被突出展示并给予了很有力度的批判;它又更像一部爱情电影,为爱而狂,为爱出轨,爱情在其中或者滋润着人们,或者折磨着人们;它还是更像一部表现友情的电影吧,兄弟之情,让人为这份友情可以不顾一切,哪怕毁尽前途。但是,也正是这份电影内涵的复杂,和表达上的通俗和真诚,让它那么富于感染力,足以从其中任何一个侧面,深深打动不同观众的内心。
剧情上,影片由多条线索同时进行,展现二战前驻守夏威夷的士兵生活状态。Prewitt来到夏威夷某军营报到,Holmes上尉热情的接待了这位据说之前在部队拳击了得的士兵,希望其加入拳击队,为他的连队争得荣誉。而Prewitt坚决不从的立场,也让他与Holmes的关系迅速恶化
追逐永恒----评影片《乱世忠魂》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3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