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起初是因为这个名字还有余华老师,决定观影,其实前半段,并未有太多的触动。对于贾平凹的一句女性要先照顾好家庭、孩子使得我直接跳过。
余华老师不用过多介绍,有趣的灵魂,听余老师讲过往,20几岁的年纪最是迷茫的时候,如同我现在一般,我也时常问自己,我的人生真的就这样了吗,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所会经历的阶段。 于是余华老师开始用另一种方式,去活不一样的人生,开始写作,我想我该找寻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方式,将当下迷茫转变成另一种希望。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梁鸿老师
片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余华在讲述某次他在海里游泳时的记忆。 “一直”或许意味着坚持和韧劲;“游”则是一种往前走的姿态,又比单纯的走更加地自由;“海水变蓝”或许代表着理想中的美丽的、洁净的世界。
这部纪录片的核心其实并不是乡村或是文学,而是纪念。那十八章节就像一座座里程碑,记录的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吃过的苦楚,解决的问题。吃了那么多的苦,走过那么长的路,为的就是往前走,寻求美好的未来。
就如同,当我们被迫涌入生活这片污浊昏黄的海域,在海水能够自己变蓝之前
影片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作为最重要的叙述者,通过18个章节讲述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
余华对死亡的感受是太平间里的凉爽,
贾平凹对疾病的感受是感冒针头的痛觉,
梁鸿对人情的感受是父亲口碑由盛到衰的转变。
王亦梁已经不太会说河南话,但语言的记忆早已根植于基因。
我们生在哪里,一半就已经死在那里,故乡也是血地。一直往蓝色里游,就是往那生生血地里回溯。
在看的时候,我觉得它的主题特别有意思。当第三章马烽出来的时候,我觉得有一点点弄明白了它的主题,我自认为它的主题是作家(文学)与普通民众(乡村)的链接。这部电影里出现的作家,不管是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还是他们的人生都紧紧依偎在乡村左右。在想出这个主题后,我觉得这部电影好接受了许多。
很多时候会觉得电影里有许多无意义的、碎片化的片段。这样的碎片化和生活里接触到的碎片化还不一样。生活里、网络里接触的碎片化是为了满足人的快感,所以有很强烈、明确的“主题”
看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有了种恋爱的感觉。也不知道对方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但是就是觉得很迷人。
很清楚地记得两个时间,一个是9月15日,另一个是12月9日。
前者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片子名字,当时豆瓣评分是6.7分,叮当猫说:“贾樟柯导演的作品。”我两眼放光,满眼只有两个字,想看。
其实,只看到“余华”两个字,我就下定决心得看。所以说啊,人就是这么盲目的生物,遇到喜欢的人或事物就会变得毫无抵抗力。
很开心的是,9月19日公映后,豆瓣的评分终于稳定到了6.8分。
可是我没能够看到
刚开始看觉得像在读散文,那种琐碎的生活拼凑起的是真实的时代,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艰辛和进步,到贾平凹,余华,梁鸿的出现,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讲述自己与村庄,自己与文学。
虽然我没有经历那个时代,但是他们的话是带我在看,他们可能是回忆,而我站在未来,看。
余华老师真的好可爱,永远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
然后“死亡是凉爽的夜晚”如果我偶然读到这句话可能真的不理解,余华老师在太平间睡午觉的经历突然就让这句话变得具象,具象又抽象。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个人与时代:大历史观照下的个人史书写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7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