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会说“原则的边界”,如果通融地认为原则并非绝对的话。但模棱两可有没有边界?模糊有没有边界?如果说“非此即彼”是有边界的话,那么“或此或彼”、“无可无不可”、“如果实在不行,那样也可以”等等——这些是否也有边界?
《面包店女孩》(La Boulangère de Monceau,1963)里的法律系男生,在刚刚成功搭讪上在画廊工作的路人希薇之后,却因为后者的突然不再出现而苦恼。此时,他游荡在街头期待再次撞上希薇时,每每光顾的面包店里的女孩被他动起了脑筋。这样一个卑微而年轻的女孩,头脑简单而脸蛋富有弹性、身体亦有着18岁的饱满,如此唾手可得,不得不令他感到一种“或许可以尝试一下”的窃喜(或窃恨)。被希薇的突然消逝所压迫和沉默的自尊,兴许可在对面包店女孩的颇有把握的勾引中得到舒缓——毕竟还是法律系的学生嘛,怎么可以不明不白地被命运愚弄呢。
他知道这不是严肃的选择,而他内心重申着自己对希薇的不渝的忠贞。是“希薇的消逝”这样残酷的现实让他不得不考虑这场难关之中的备选方案。而在希薇再次出现之前
电影开篇有好几条路的介绍,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一个钟表。
在关于爱情的故事中,穿过时间之河,人与人之间好像有太多道路会去走。这个走的动作伴有随机性,因为道路太多了,就像男主人公走进那家面包店。爱情故事的开始,就是随机选择后的相遇,而相遇后才是一切的刻意。
在女主人公未露面后,男主人公的独白很有意思。他在嘈杂的市场来回踱步,而后说到:
我该放弃吗?
该回去吗?
我还年轻还愚蠢的希望,能看见她出现在某个窗口,或者从某个商店出来,再次和她面对面,像那天一样。
我决定四处走走。
于是
系列一:1962 《蒙梭街的面包店女子》(La Boulangere de Monceau)
From my blog:
http://magicdragon.blogbus.com/logs/6802216.html
故事梗概:
这部十六毫米的黑白短片不足半小时,故事讲述的是巴黎一名法律系大学生,每天都会在路上与一位妙龄女郎(希尔维)擦肩而过,大学生对女郎渐生爱意。尽管朋友对他大加怂恿,他还是只敢满足于每天对她偷瞧几眼。若不是某天因为不小心撞到了她,情节不知该如何继续。他终于鼓起勇气邀请她喝杯咖啡,她爽快地答应了,但日期改在下次碰面时——也就是第二天。但,接下来的三个星期,他天天在同一地方却看不到她,于是他把自己仅有的时间都用来在附近徘徊,因为害怕错过与她相遇而不打算吃午饭。附近恰巧有一家面包店,于是男主角在此打发午餐,并与倾慕他的面包店女孩展开了一段昙花一现的调情游戏。
男主角从面包店出来,有一段精彩的自述:“很容易看出那个面包店女孩对我有好感,你说我虚荣也可以,女孩子喜欢我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而她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希尔维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是的
看到电影中最后男主人公对自己说怎样道德怎样不道德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认识的某些男人 和一些认识的女孩的男朋友 她们怎样被他们折腾得不断逼着自己去相信某些东西 最后还是莫名其妙地受了伤害
怎样是对的 怎样是错的 似乎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 但是对于感情上的对与错 男人似乎更加容易告诉自己 我这样是没有错的 我只是对的起自己的真实感受 而更多人注意到的 却是女人互相之间的明争暗斗 为了某个小三的出现而维护正牌 或是说小三的出现是因为本身感情之间出现了裂痕 却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男人才是其中真正的始作俑者 罪魁祸首
故事A
男人爱上了女孩A 女孩A因为某些原因没有答应 或是没有立即答应 男人产生疑惑 男人开始焦虑 他有意无意地勾搭上女孩B 女孩B疯狂地爱上他 就在男人开始约会女孩B的时候 女孩A奇迹般地出现 并且声明自己知道男人已另找到一个女孩 但是她没有因此离开 而是告诉男人愿意与他在一起 男人思想斗争 经过漫长的一个下午(注意:是一个下午) 他决定自己与女孩A在一起才是真正正确的决定 女孩B成为可怜的被抛弃者
《面包店的女孩》侯麦与他的道德故事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6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