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父亲的人
林佳树,传奇摇滚乐队X Japan的创始人和领导者,被西方媒体称为日本的大卫鲍伊,在90年代X 的巅峰时期,他雌雄莫辨、华丽唯美的造型被誉为一代人间绝色。
据索尼时期X的制作人津田直士说,他初见林佳树,出现幻觉,看到对方的胸前在流血。这就是20多岁的林佳树给人的第一印象,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年轻人。
林佳树1965年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4岁开始学习钢琴,每年生日都会收到父亲送的乐器作为礼物。父亲经营着一家和服店,同时也是个文艺青年,会弹钢琴,跳踢踏舞。
1975年,林佳树10岁时
<图片1>
或许这张照片会让大部分人皱起眉头,露出鄙夷的神情然后骂一句“非主流”。他们是X-Japan,“日本视觉系摇滚”鼻祖,他们对国内的最大影响,是诞生了一个叫“杀马特”的族群,当年以星火燎原之势辐射全国,演变成一种亚文化,迅速贯穿90后们的初、高中记忆,成为如今已到晚婚年龄的他们最想抹杀的一段过去。
于是在我所处的那段时空,X-Japan的真正光辉连同他们的名字一起被淹没在了那段年少轻狂的荒诞不经里。
不久前CEO推荐了《We are X》,一部关于X-Japan的纪录片。
查资源的时候都说很催泪,以为我事先对X-Japan一无所知,这份动容就会减少,然而不然。看着看着就忘记这是一部纪录片,来不及去体味拍摄手法的高低优劣,全部的关注点都集中在TOSHIKI的话语上,他对死亡和痛苦的认识足够我接下来的几天都惶惶不知所措,无法自拔。
一个人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反应出这个人的经历、信念、精神。TOSHIKI从生开始就在对抗痛苦。在还不了解“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的年纪,就直面了父亲的自杀;他体弱多病,一年大部分时间都靠药物维持
当成纪录片来看,再怎么粉丝滤镜,也没法打4星。不如换个角度,如果本来的目的就是一部面向年轻路人的乐队宣传片,那4星是绰绰有余。毕竟,叙事间插音乐混剪从视听上还是挺有冲击,能带动某些情绪。导演必定比谁都知道,如此丰富的5个人(sorry, Heath, Sugizo)的人生故事,一个半小时,对谁都是mission impossible,不过拍宣传片嘛,大家都懂。
说几个有印象的点吧。
1. 在宣传片上映前的国际粉丝真的有那么多?(对不起yo,我或许不该怀疑公主殿下,但如果是林老板或者背后的agency,我还是要小人之心一下的)
算是真正意义上,看完的第一部摇滚纪录片了。大概也今天是想找个机会畅快淋漓地哭一次,所以莫名其妙就把它作为了新一年的开年电影。
硬是要说这个非常漫长而痛苦的期末月,我最想感谢谁,也许我会在细数朋友们的支撑之外,说是Yoshiki和X Japan。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十月份在读海德格尔,当时写下《一场秋》的时候自己也心惊,仿佛一下子就开始真正彻底地开始体认到,生命本身就投射在死亡和消逝阴影下。也许很难形容这一切的颠覆性,勉强概括起来或许是
1.yoshiki说im son of him,是不是自己对他不够好(让他感受不到爱)。
2.yoshiki:suicide is selfish(被抛下的人怎么办呢?)
3.yoshik:everything fades out.But, pain never(for me).
4.演唱会上,看到挥舞着的hide小人,泪崩啊
5.第一次,见到这样用生命燃烧鼓点的人。
6.更近地知道了,世上有这样的人,孤独温柔,乐观寂寞,充满了爱。
你的眼神。charismatic。
7.toshi独一无二的嗓音。
曾经看过说读者感受到的情感只有作者的百分之一,甚至更少。现在觉得音乐也完全适用
[我们是X]
每位成员,不管是Yoshiki年幼丧父、与Taiji的不合,Toshi被邪教洗脑遭遇生涯瓶颈、Hide自杀、Taiji自杀……Yoshiki带领着Xjapan一路走过来。(Hide自杀的时候我在电脑面前痛哭)
有人说林佳树浑身上下散发着死亡的气息。他自己说最反对自杀,可他的朋友却自杀离我们而去。
00年Toshi在东京已经剪去了长发,染回了黑色,那是多令人惋惜的时刻
在重组演出时,75岁的老太太说自己上次看演唱会还是猫王哈哈哈哈
【我们是X】We are X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6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