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观影日是法国片《警员》,导演是《第五元素》里的那个通体钴蓝的高音优伶,本片还出演了摄影师的角色,对,就是瘦的一塌糊涂那个娘们儿。
影片有点儿欧洲片的气质,感情就是俩句话就好上了,叙事非线性,让我说就是比较破碎,网上有种说法叫“网络化叙事”。依靠大量的信息,而不是具体的分析来模拟一个事物的状态,有一个动态的定性。好吧,要是非这么说也算挨边儿吧。不过我倒是想反问一句为什么要用“网络化”的叙事来拍电影,“网络化叙事”不应该属于网络么。
对我来说,这是我看过的法语片中的上上品。也是我看过的女导演导的片中的上上品。
镜头很老道,剧本很完美。该哭哭,该笑笑。
唯一欠缺是少那么一个神来之笔。35岁,导演还是不够老。
其实不需要去追究什么结构,情节。电影展示的就是生活的碎片。人生如此。
(顺便八卦一下,片中的摄影师就是导演Maïwenn。她15岁遇到Luc Besson,16岁结婚生下一个女儿。6年后离婚。这TM才叫做人生!!!还有就是,我和她一天生日。。。)
看完这部影片的感受和看完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的感受有些相似,无趣的场景和永无休止的对话充斥着整部电影。永远有新的矛盾冲突点,故事也每天看似“千篇一律”“井然有序”的发生下去。
记实流的剧情片就像纪录片一样,没有戏剧化高潮迭起,就观众而言很难看进去。这部影片围绕着青少年警队(CPU)展开 ,是一部群像电影,难得的是每一个警员都塑造的很有特点。并没有刻意塑造,只是在日常琐事中慢慢丰满起一个人物形象。
未成年人的案件不受重视,这个部门也不受重视。然而不断地有儿童被家人强奸,少女毫无贞操意识,父母老师对儿童的施虐这些案件,直到在他们眼中看到麻木。可以说这些警员每天都在三观上收到冲击,长期下来他们的精神状态以及对爱的反馈都有所缺失。这些缺失是一个隐患,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对自我进行反思和推翻,他们变得暴躁、易怒,情绪外放,很容易与对方发生争执矛盾,然后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些细小的点发散到最后,在这部纪录片似的电影中有了一个可以说是“艺术性”的结尾
法国巴黎,警察系统中有一支特别的部队——青少年警队(Juvenile Protection Unit),吸毒、贩毒、杀人、伤害、虐待都与他们有关,而予以接手的唯一标准或者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工作中他们对受害人以及嫌疑人刨根问底、穷追不舍,只为漓清真相,还孩子们一片自由健康的成长天空。生活中他们为了各自的政见大声争论,也同样各自遭受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磨难。他们是极其平凡的一群人,又在做着一份意义重大的工作……
本片荣获2011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最佳影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剪辑奖和最具潜力女星奖项(Naidra Ayadi)。
“警员”玛琳娜·佛伊丝新作,“女导演自编自导自演”这个强悍的信息再次通过这部《Polisse》再次向我袭来。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5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