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探讨了女权热潮出现的同时,男性面临的问题,很有价值,但在观点呈现上还是出现非黑即白的问题。
片中所提出男性问题的总结
1.自杀率高,经济负担更重,被定义成为“提供者”才具备价值;被道德要求牺牲自己保护女性;男性也可能是家暴和性侵的受害者,但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这些都由刻板印象造成,刻板印象同时针对男性和女性,先入为主地根据性别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下定义、做要求,忽略了人的个体差异和个人意愿的表达,片中男权主义者提出男性的“可抛弃性"
在西方政治正确盛行,女权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潮的今天,能看到主创将镜头对准这群看似在反历史潮流的主张男性权益的群体,本就是一件充满勇气的事情。
而通过主创的抽丝剥茧,美国普通男性在女权“暴政”下的可怜处境也被得以窥见一二。当弱势群体翻身变成既得利益者,被逆向歧视的原本的主流群体却有苦说不出,反过来沦落到被倾轧的境地,被迫强行闭麦。看到这些,我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
男性和女性都在被持续数千年的父权制压迫、异化,而近几十年来女权运动带来的全社会范围内性别角色的松动
事实上,现在社会对女性有普遍歧视,而且,受害者是女性的基数更大。
但这并不能反驳男性也有受害者的事实。对于少数,我们不能忽视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与国外相反的是,在中国,任何人云亦云的话题都会成为真理,任何随大流都会正确,任何舆论都会一边倒。中国人的从众思维已经深入人心。所以鲁迅说,在中国人的屋子里透气,必须把屋顶掀了不可,不然窗子都不给开。
于是,这句话成了许多女权主义者崇高的理由,她们会说平权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争取女权才能获得平权。
但是
对导演来说,表露自己从女权主义者向男权运动的转变还算是颇为勇敢的举动,即便如此,她仍保留了片中那些为女权发声的强力辩言。导演对MRAs( Men's rights activism的支持者们)抛出的故事产生同情,最终选择倾向他们的阵营可以视作典型的归因错误。可在背后不断诱导的男权主义者们看起来就非常可恶了。
男权主义者们搬出数据来和女权作对,抱怨男性的高自杀率,高辍学率,高工伤比率,战争中军人高伤亡率等等等等,来证明(美国)女性的特权。但是
用中文谈论“女权主义”是一个尴尬的话题,下面我以麦当劳为例,用网络段子手最喜欢的“鄙视链”来不严谨地说明:
A(18线山村娃):吃麦当劳令人艳羡
B(二线小城市学生):吃麦当劳是家常便饭
C(一线大城市小资):吃麦当劳不够笔哥
D(西方某城市苦逼留学党):吃麦当劳最便宜
E(某文科博士毕业华裔准精英):麦当劳的普及是资本主义和西方殖民主义的胜利
F(美国某反精英华裔非主流):麦当劳普及就因为它高糖高脂吃了爽,哪来那么多“大道理”,你们这群生活在文字构建一切的幻想中的政治煞笔
从本质上看,MRA和女权的理论基础其实是相通的,即传统农业社会的性别分工分动导致两性分别获得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和损失,而现代社会打破了性别分工,以至此种分配模式不再适用。例如,传统分工将劳动生产的角色主体分派给了男性,其结果即为女性在收入与话语权方面处于劣势,男性则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与压力。这之中,女权看到了前者,MRA看到了后者,他们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
正是由于女权运动只从女性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故而当其壮大后,也必然刺激产生出相应的男性视角群体。此时
【红色药丸】MRA与女权思想的殊途同归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6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