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看到了《后来》的宣传简介,选在在今天清冷的午后看完。
话说这真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虽然没有什么玄机,但是它教会我重新看待生命。
故事的主人公Nathan是个经历了车祸却死而复生的人,但他自己也讲不清楚他为什么能够回来。或者他认为生活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疲惫。直到他见了Kay,——一个可以预知死亡的医生,他才发现看似平静的生活充满了不平静,期间包含着各种抱怨——因为面对死亡他无能为力。
毫无征兆的死亡,结束了心愿未了或是碌碌无为的一生,留给人更多的是缄默。医院里那个患心肌萎缩的17岁男孩,暴躁的发着脾气——他知道人来世上一遭是需要学一些东西的,但这些,恐怕都没机会去实现了,死后的灵魂也会因这痛苦更想变作石头或者是任何没有生命的东西吧。
人生就是一所大学,百代光阴,天地逆旅,需要经历,需要学习。只为离去的黯然,足可以磨灭存在的意义。
Kay医生致力于为那些临死的人带来最大程度的平静,一方面是因为宗教的教义。Nathan对他的女儿说
这片子让我想起《夜幕低垂》,原本想会不会是一个导演,回来一查,不是。里面的音乐,和一直穿插其中的光,还有一些气氛吧,给人的感觉都有点像。
另外还有一点点想到死神来了。。当然当然,这俩电影完全不是一回儿事,只是因为关于死亡的不可规避性,它们是相同的。即使你以为你逃开了,转头一看,它又来了。
个人很喜欢这片儿,就像我很喜欢夜幕低垂一样。
觉得John Malkovich是个长得就很荒诞的人,所以无论是像阅后即焚里面那么莫名其妙的事儿,还是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里面根本就荒的都没谱了的事儿,安他身上,还挺正常的。。觉得他说话挺有意思,不张嘴,咬着说的。
影片营造的氛围我很喜欢的,既平静,又躁动不安。或者说,和片子所讲的故事一样,它在帮你在结束之前寻找和求得平静。
很多人在关于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上,常常摆出一句话:人都是要死的,那为什么要活着?
我没有经历过死亡,也没办法想象真的要面对它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做过两次关于死亡的梦,第一次是梦到我妈,一个礼拜后,梦到了我爸。这事儿到现在也还是觉得有点蹊跷
在此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即“预言是如何实现的?”
是否有一种先验的存在,或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将每个人的命运安排妥当,决定其何时生何时死?在影片欲说还休的叙事中,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一问题并没被过多探讨,而是转移到另一个人性的领域,即:如何生如何死并非是最重要的问题,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抵挡得住死亡的侵凌,最为重要的是你必须准备好面对它,并享受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和幸福。通过这样的移情效果,对死亡的恐惧被转移到了相对安全的领域,尽管未被祛除其自内而外散发出的恐怖光晕,但影片中的主人公俨然已经可以直视这一存在。这是影片之所以拥有动人情感的力量之源,这也是影片在意识形态上具有的欺骗之维。
回到最初的问题,即“预言是如何实现的?”。影片中凯和内森作为信使,所能预见他人的行将降临的死亡,其本质上是一种预言。在齐泽克的论述中,谈及到“相约萨迈拉”的故事:巴格达商人的仆人在集市上碰见死神对他做了一个可怕的动作,赶忙策马跑到萨迈拉躲避劫难;商人后来在集市上碰见死神,质问死神为何要惊吓仆人
我们都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就像生与死一样是一个闭环,那些我们所爱的人或事,成为了我们留在这个世界的理由。我们终将离开,我其实对死亡这件事情看的很淡(只是希望那个过程不要太痛苦),总而言之,珍惜自己活着的每一天。
妻子和两个孩子漂亮又可爱。其实一开始我很不喜欢那个男主角,他答应了女儿回电话,却让她等了一天,在他的生活里工作大于家庭。他可以去帮助自己之前的朋友,却在他的女儿害怕时只是告诉她just do it,女儿说想他,需要陪伴时,他说:你可以的
可能是先看米索小说的关系,又可能是对所谓的LOST班底期待过高的缘故,感觉又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落入索然无味的分割线以下。
原著很多东西在电影中没有很好的表现,比如明知事实却根本无法改变的无力感,对于预知生死那种痛苦与幸运交织的矛盾,人与人感情的那种爆发......,差很多。
有很多事当你想补救的时候,发现已经错失了太多的机会,你所在意的那些东西,在如果有可能直面的时候已经无足轻重,最后你所需要的只是堂堂正正的走出去,但那扇门永远关上的话......,颇悲情。
还是那句话:书很好,电影......,不匝地。
风靡耀眼的剧情片 《后来》:淡然面对死亡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