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流浪旅者,一个巴基斯坦寻妻男子,一个美国美女,三个人在美国西部--史前的大河流域--偶遇之后发生的故事。
巴基斯坦人阿里苦苦寻妻,找到之后却发现妻子已经跟另外一个美国人生活在了一起,虽然无法接受却又苦苦压抑自己的感情;
日本人哲平想环游世界,冰岛是他的梦想之地,但却在旅途中碰到了阿里及美国美女Sara,一方面哲平想帮助阿里,而且对Sara产生了感情,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自己的流浪生活,他心中的矛盾主要来自于理想和女人之间的冲突,片中也有他近乎崩溃的情感发泄;
Sara是个喜欢旅行的女孩,在美国西部转悠,住在各地的汽车旅馆里,被哲平的气质所吸引,但又不确定哲平会不会抛弃自己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被这种不确定感所困扰。
三人因为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三个几乎无依无靠的人之间又非常想维系这种微妙的关系。最终结局如何,当然是导演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了。
大河孕育了芸芸众生,大河又包容着这些人。蓝天,荒漠,怪石嶙峋,画面拍得挺美的,让人的心胸无限的开阔,却又无比的平静。
电影中时常出现的长镜头景色,与之伴随的大提琴声,如同独自一个人站在高处,看天空,揽风景,还有阳光的变幻莫测,以及耳边传来的风声,独孤的画面扑面而来。
随着电影的进展,有个一个疑问:标新个例的tibe为何要旅行到美国最后要到冰岛?为什么三人一起开车在西部向东旅行?试着从抽象意义来看,人生就是一场旅途,终归要圆寂。如果我们像吃菜一样仔细品味“死亡”二字,会感觉到有一股安静、秋天暖冷的感觉。我想这些是Tibe要去冰岛的抽象寓意。这个旅途注定咱们走完,独自一个人就如同荒野的西部一样
传统的题材,但是拍的很美。三种文化的冲突,一个失败的巴基斯坦大胡子,一个徒步履行的日本人,一个美丽而洒脱的美国女孩,三个人陆续相遇在大河故地--一片沙漠之中,演绎出一部美丽而空旷的故事。
评论一个电影的好坏,往往带着看片时的心境。我看的时候,很苦楚,看完了,平静了很多。广袤的大河之地,人性的冲突,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最近一段时间,很憧憬着离开居住了30年的城市,想和自己心爱的女人一起踏上旅程,去一个片子里面那样美的地方。
整部片子里面,三种不同口音的英语,让人感觉亲切,原来那样都可以交流的那么好,好奇怪的感觉。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好的片子了,主要还是接近于自己的心态吧。
最喜欢,里面阿里露宿在街头醒来后,蹒跚的而模糊的走在清晨的阳光中,想起了小时候的阳光,温暖到了心里。
本来是很讨厌日本人,但是一向不排斥日本片子,这部也一样,而且对片中那个日本人-哲平也很欣赏,羡慕他的周游世界,羡慕他的破衣裳,渴望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他在片中被阿里(那个巴基斯坦人)抛弃在路上后,愤怒而无奈的嘶喊了半天
我发觉最让人感觉不同的是,镜头像是一双眼睛,
很真实,很逼近里面的人物与环境。
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始终贯穿着一种张力
这部拍摄于美国西部沙漠地带的公路电影,影像风格酷似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1984年经典作品《德州巴黎》,而节奏缓慢的叙事则令故事指向更加抽象晦涩。在片中,巴基斯坦人阿里独自到美国寻找离家出走的妻子,路遇日本旅行者哲平和当地美国少女莎拉,在他们的帮助下,他终于见到了已在异国他乡安家的妻子,怀着无比惆怅的心情,他只得踏上返回故乡的旅程,而日本青年和美国少女也在彼此难以逾越的文化隔阂中失之交臂。美国西部荒凉的大峡谷是影片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光影效果唯美的摄影和贯穿始终的大提琴配乐,则加重了这种荒凉背景下几个陌生种族失落者难以言说的孤独心境。影片虽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通篇散发着人与人之间极度渴望理解与沟通的温和意境,却相当令人动容。
偶然地找到这部电影,最初是被那漂亮的海报所吸引,酷的一塌糊涂的小田切和一个金发姑娘各自靠在一辆车上,蓝色的大片天空下是一片荒芜的沙漠,光看这张海报已经足够吸引人了,条件反射地想到《遇上1967的女神》(春卷和小黄的最爱),花费了点时间终于搞到了电影迫不及待地看完,感觉果然和《遇上1967的女神》有点类似,是2006年最值得推荐的佳作(熟悉我的人应该知道我几乎很少在电影感受里用那么主观感情色彩的形容词)。
后来网上搜索了一下,原来这部电影有好几个版本的海报,我一见钟情的是韩版,而另外一个版本的海报上女孩看着小田切虽然切合剧情,但却不如韩版两人彼此往向不同方向那样来得有感觉,也就是前段时间流行的“疏离感”。
电影中经典台词很多,比如小田切对空无一人的沙漠感慨,对一个人生活也有乐趣的观点表达
《大河》有些感动,仅埋藏于平淡中。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2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