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死太太,抛开想表达的想法不说,就单从她想和前任去台湾来讲这月娥就不是啥好货,老陆为了她付出了一辈子,年轻时被批斗,工作时被说成政治有问题,可以说为了这个老娘们一辈子就这么废了。更可气的几十年对她的感情都不如当面跟台湾人快活的一年,这几十年对于她白活啦?几十年里的亲人都是空气?台湾那个如果不是老伴死了估计永远不会想死这个月娥,这个老死太太竟然这么任性。
“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最。” 阔别数十年再相逢,可谓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可相逢即可,团圆亦难,两个人之间的事却不能由两个人说了算。
片中两首歌印象深刻,一首是刘燕生驻守金门时思乡之曲,“这是孩子们年轻的故乡,也是我们最后的家园,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它收藏了我的梦,我的爱,我的伤痛,我的希望”。听到此歌让我想起了当年为台湾老兵创作的《爸爸的草鞋》,背井离乡,故园难回的悲伤是痛彻心扉的。
另一首是卢燕的《天涯歌女》,她与刘燕生当日码头一别,几乎已成永别
电影《团圆》讲述了一个颇为平淡却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海,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家在经历了一个甲子的变迁之后,迎接一位来自台湾特殊的客人,这位特殊的客人,所寻找的是那虽近在眼前,却遥不可及的团圆。1949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历史课本曾告诉我们,那一年伟大的共产党率领着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而当政的国民党则极其猥琐地夹着尾巴逃往台湾,在我们统一全国的进程中,由于美帝国主义的阻挠,使得台湾无法逃往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官方叙述的方式,而电影《团圆》则给了我们一种非官方的表达方式,王全安导演从一种非常民间的角度给予当时的那段特殊岁月以解读,其实内容是相当和谐以及温情的,对于老人所经历的那段苦难岁月,一场酒醉、两行清泪和三人的苦诉恐怕无法承载那么许多,历史已过一个甲子,留下的叹息绝不只有电影中那个小家庭那么几声吧。
《团圆》从台湾退伍老兵刘燕生的归乡开始,到他回台湾为结束,将刘燕生回大陆寻求团圆的完整经历做了详尽的展现
這部剛摘得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的《團圓》,不期然令我想到當年李安的成名作《喜宴》,故事內容上當然沒什麽相似的地方,不過它們都不約而同觸及到,大家庭,甚至大國情,在上一輩中國人的愛情有何其大的影響力,而更有趣的是逆其道而行的愛,更見可貴。
話説一個國民黨退伍老兵前往上海尋找失散多年的妻子,並盼望重逢後帶她回台灣生活,卻為妻子在上海的家庭帶來動蕩,晚了數十年的重逢,讓妻子重拾共偕連理的冀盼,愛得義無反顧,又不忍家庭團圓的苦衷,三個「老戲骨」(特別是飾演妻子的盧燕及上海丈夫的演員)多場對戲都演得精彩,正是全片亮點所在。
中国人在创造文字时把才和员都放在口里,才和员都是人,口是四四方方的一块天地,人从远方归来,围在一起,就是团圆。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家庭和团圆一词从始至终都是被放在很高的位置,就像月亮一样,又大又圆又明亮。
所以现在才慢慢明白举头望明月,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了。
《团圆》
这是一个团圆的故事,也是一个没有团圆的故事。
刘燕生几十年前是国民党的兵,国民党撤退台湾时他没有来得及带上爱人玉娥。
几十年过去了,两人分别在台湾和上海成家了。三年前,刘燕生在台湾的妻子去世了
——旨在向木卫二老师致敬的一则影评。
《团圆》是怎样一部电影呢?相信观众在观影前都已有所熟知。导演王全安在《图雅的婚事》擒回金熊后再次出战柏林,斩获最佳编剧银熊奖。作为一部开幕片拿奖,这在柏林电影节算是首次。既然《团圆》是一部以编剧获得嘉奖的电影,那么,它的剧本就该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很可惜,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剧本差强人意。
众所周知,在三大电影节中,柏林是看重政治的,那些获奖的电影也往往政治味道很浓,比方说在2006年拿到金熊奖的波黑电影《格巴维察》就带着浓郁的政治色彩。这也是近年来人们诟病柏林电影节的焦点所在,正如有人批评的“政治有余、艺术不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全安的这部《团圆》能拿到最佳编剧也就不足为奇了。它所讲述的正是一位在台湾生活的国民党退伍军人回大陆探亲的故事。台湾与大陆、国民党与共产党,这一浓厚的政治背景,正好迎合了西方人猎奇的口味,或许正是这点让柏林电影节对它青睐有加。
电影一开场
神剧必备的家庭片 辰光值铜钿—《团圆》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