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中时,老师在课上放过一部片子,叫《我们俩》,讲的是一个常年独居的北京老太太,与来租住的外地求学小姑娘,在同一屋檐下发生的点点滴滴。两个人从起初的互相看不惯,经历磕磕碰碰,继而相互依靠,到最后永久别离,他们真挚的感情打动了那时的我。而这部《幸运是我》,同样是讲独居老人与租客青年间的生活故事,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触。
与《我们俩》冷峻、冷眼记录生活的镜头不同,《幸运是我》的画面充斥着暖意,即使是描述感情冲突,记录生离死别,也有一种温情的人文关怀在里面;更像是《天水围的日与夜》和《桃姐》,笔墨着重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利用细腻的内心描写,引起观众的共鸣。然而《幸运是我》并不是一味的煽情,而是利用一种柔和的基调,将剧中人物相处与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将主人公情感与性格的转变顺其自然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所有角色变得鲜活起来,像亲友和邻居一样真实。
母亲去世后,阿旭想来香港投靠多年未见的父亲。无奈父亲已经成立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家人,不想再与他产生过多联系。寻父未果的阿旭不想在小餐馆干下去
<图片1>
前几日才和朋友说港片如今没落了,一年也挑不出几部好的。今年看了11部香港电影(加中港合拍片),2部旧作,9部新的,而这部《幸运是我》就是今年看过最好的港片之一,其余几部感觉不错的是《树大招风》《哪一天我们会飞》《寻找心中的你 王家欣》《踏血寻梅》。
港式温情电影,让我想起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细腻的传达着人与人之间羁绊的暖意。生病的独居老人、没有归属感的年轻人,这个略带伤感的题材被处理的轻松明快,对比如今人际关系的冷漠,这样相互取暖的故事确实很容易打动人。 老龄化危机已经是全球化的问题,老年人又是疾病高发人群,空巢老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都是滞后的,芬姨这样的老人真的太多了。其实这样的话题在电影中的体现,当年小津安二郎就做了很好的示范,镜头一样对准了稀松平常的普通人,一样是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寂寞这只怪兽越豢养越强壮,打败它的方法就是给彼此温暖和依靠。
与其说阿旭的陪伴让芬姨不再孤单,不如说芬姨的出现让阿旭有了归属感。不管是谁救赎谁,这都是相互的
老年认知症,这个我一直害怕身边人会得的疾病。不敢想象如果自己的父母得了这样的病,我能怎样面对?没有强有力的金钱保障,在福利制度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可以好好的生活么?
电影里的旭一直在找一个不需要他的家庭,芬姨需要一个照顾自己的身边人,突然明白了以前奶奶朋友在生病时被照顾者捞光钱财的经历。如果换做我,或者身边有个可以听自己说说话,可以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人,肯定觉得格外重要。人生那么长,有个永远的陪伴,该有多好。
被很多人诟病的小月的感情表达,虽说突兀
一个被父亲抛弃,母亲去世的年轻人,在香港的社会底层挣扎。寻找父亲却不被认可、付不起房租被打、没有住处无法找工作,这样的情况遇到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把她家值钱的东西卖掉,骗她到律师所立下遗嘱,去世后房子给自己,从此生活可以不再落魄……
可如果这是个没有人性且本性恶劣的年轻人,上述情况会发生。可是阿旭是个善良孝顺又渴望家人的好青年。遇到婆婆之前他却是落魄,一点也不好运。可是遇到婆婆之后,幸运是他。有了住的地方,可以顺利找到工作。有了想要追求的姑娘
【幸运是我】温暖相伴 唯亲情不可辜负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