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电影院之前,我本来有些担心,生怕这种独立电影,又会落入选了一个好题材,最后只剩硬卖情怀的怪圈。没想到,我会被这个故事打动,不枉费我专门从杨浦跑到中山公园去看(上海只有这家电影院有排片,这国独立电影生存现状),值回票价了。
真要严格评分,4星。但冲着导演把理想主义这个主题讲得真实动人,塑造了一个有理想情怀,却真实可信的乡村代课老师,私心加一星。故事的切入点很棒,以一个小人物无奈却善良的经历,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城乡二元对立这些命题很顺畅地串联起来。影片一直很克制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村鼓励村民迁到我们乡西面的草场上。村里承诺,对于肯搬过去的村民,会给大量土地,还免好几年的农业税,所以,很多村民动了心。
几个和我爸关系要好的亲戚和村民,约我爸一起搬过去,互相有个照应。 我爸很犹豫。 我呢? 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了真正的恐惧,因为那里没有学校,离任何村子都很远,去了那儿,几乎就和读书没缘了。
那时候,能上学对我来说是件天大的事啊! 我不明白上学的目的和意义,我没有远大的理想,我不知道城市里的孩子都是怎么生活的,经受着怎么样的教育,我连县城都没去过,可却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本能地觉得,上学就如同吃饭和睡觉一样,是我的自然属性,是我必须做的事情。 不是因为厌倦做农活,不是因为向往外面的世界,其实我很喜欢做农活,也对外面的世界既不了解,也没有向往。可只要一想到不能再读书了,一种本能的恐惧就会自动升起。
就这么提心吊胆的,我看着那些叔叔大爷们,隔三差五来做我爸的思想工作,提到各种搬过去的好处来诱惑我爸。 我从来没向我爸提过我的担心
学校不一定有高高的教学楼,而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习的地方。
看这个电影,有一些无奈,因为感觉没有一个错的人。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我能理解那些把孩子送找城里读书的家长,也能理解教委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考试。他们都没有错。集成化的工业生产和教育确实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但当有些地方,有些个人确实遇到了,像电影中的情景。这时候宋老师这样的人的坚守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这个电影真的很好!演员孙海英和演明明的小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尤其是老演员孙海英的演技很棒!希望这个电影的映期长一些,排的场次多一些,有关单位多进行宣传,给造造势。中国留守儿童6000万,希望他们都能遇到宋文化这样的老师。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就是关心民族的未来。这个电影真的很感人!这个充满正能量的电影乍怎么没人宣传?百思不得其解。
文/安琪
今晚资溪妇联组织大人带孩子免费看电影,在去影院的路上,妹妹问我:“阿姐,今晚看的电影有《唐人街探案2》好看吗?”
“你猜猜呗,影片叫《一个人的课堂》,讲的是留守儿童和代课老师的故事。”
“一听就是说教,感觉会很无聊,要不我们自己去看点别的吧。”
其实我内心和妹妹的想法是差不多的,我自认为有看过不少关于农村教育的好作品:《童年在瑞金》、《放牛班的春天》、《黑板》、《一个都不能少》等等,这个题材的电影个人觉得很难出彩,我对此片不抱太多期望。但既已应邀前来
明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íng míng。意思是显然如此,确实。
《一个人的课堂》明明是一部公益电影,
但我看过之后,最想说的却不是公益,而是,一位没名字的“奶奶”。
<图片1>
电影一开场,奶奶的儿子就在广东打工的工地上坠楼身亡。
包工头跑了,儿媳妇也跑了。
上小学5年级的孙子,明明,只剩下她一个人可以依靠。
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孙子能有书可读,起码能读到初中毕业,多认识几个字,将来出去打工的时候,能看得懂路牌。
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跟着爹妈去打工的地方上学,去城里上学,她的孙子,明明,只有一个地方能读完小学,那就是村里只剩下一个民办代课老教师、分属3个年级的4个学生、的西甲村小学。
所以,全村,就她最在意老师宋文化的一举一动。
<图片2>
宋老师,要去城里参加考试,教育局组织的考试,过关的继续聘用,不及格的淘汰下岗。
奶奶煮了一篮子鸡蛋,非要给宋老师带上,她全心全力地祝宋老师能考试过关,能有资格,继续留在学校里教书。
这时候,学校只剩下2名学生了。
宋老师下岗了,也要去外地打工
《一个人的课堂》好看的儿童片 414观影记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6665.html